

永远的老师
◆刘金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当时农村小学的图书十分匮乏,除了课本,基本上找不到什么书可看。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家中订了一份《新华日报》,由于识字不多,我看不全一份报纸,更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当时中美关系不好,所以经常放《奇袭白虎团》《英雄儿女》等抗美援朝的电影。1979年,我进入小学高年级,认字多了,1月2日从《新华日报》看到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兴奋,可能就是为两个巨人从“扳手腕”到“把酒言欢”高兴吧!
后来随着异地求学,我与《新华日报》分开过一段时间。1990年,我考进乡镇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这以后我每天都接触《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影响力非常大,要求非常高,乡镇领导都特别想在《新华日报》上露脸,可当时《新华日报》对一村一厂、一乡一镇是不报道的,只能另辟蹊径。农村是新闻宣传的富矿,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乡后林村的一户人家的五个子女全部考取了大学,在当地引起轰动。这个寻常百姓家比较贫困,勤劳的夫妻靠磨豆腐将五个子女送进了大学,而且五个小孩特别励志。我将他们的励志故事写成《农家小院飞出“五只金凤凰”》,寄给《新华日报》的《新华周末》,庄传伟编辑收到稿件后打电话给我,当时还没有手机,我们乡只有书记、乡长和政府办公室有固定电话,庄老师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我。他说,题材不错,如果能找到这一家的合影就是锦上添花了,我连忙骑自行车赶到这户人家,遗憾的是没有合影,我原以为没有照片稿件就不会刊登,想不到还是在下一个星期一的《新华周末》上看到了,由于这是第一次在《新华日报》刊登文章,我特别兴奋,这份报纸我至今还收藏着。
乡镇合并后,我采写了一篇《姜堰49岁的农妇上学前班》的新闻并发往《新华日报》,编辑根据内容提炼出“不愁吃,不愁穿,怎能再当睁眼瞎”的标题,新闻立意立马提升了,从标题可以窥见《新华日报》编辑的功底。以后随着与《新华日报》驻泰州站记者的熟识,我每年都有几篇报道刊登在《新华日报》上。我发现编辑对每篇报道的标题都精雕细琢,让人回味无穷,如《姜堰“雕虫小技”赚大钱》《农家用上钟点工》《国旗手今年八十九》《院士的家国情怀》。
现在,随着岗位的变动,我不再专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了,但我对《新华日报》一往情深,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华日报》网站,浏览当天的版面,因为《新华日报》是我永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