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7月28日
新闻详情-首页

童年的春节

2019-02-12 11:00:26

◆潘龙杰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逢物质匮乏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人们的温饱根本不能保证,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的油,穿的稠”的生活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尽管生活艰辛,父母还是会东借西凑,尽量保证我们兄妹五个比较体面地过年。

春节穿新衣是最开心的。一进入腊月,父母就开始张罗过年的衣服。农村人准备过年的衣服,都是到布店布摊扯些布料,然后送到裁缝店手工制作。那时的布料都由普通染坊染成,以黑色和灰色为主,过年每人也只能做一件上装,父母一般都不做新衣服,“有钱没钱、洗洗过年”是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将不太破旧的衣服拿出来浆洗一下。过年的新衣服,只有在除夕夜才肯拿出来,大年初一才允许穿。现在想起童年过年,虽无高档的新衣,但父母的关爱总是让我心存感激。

春节吃得好是最期盼的。那时我心中的好吃的便是猪肉、鱼和豆制品,猪肉和鱼我家舍不得买,都是等到生产队杀猪拉鱼之后分配,牛肉、羊肉、螃蟹、甲鱼是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食品,条件稍好的家庭也就是杀几只鸡鸭罢了。进入腊月,差不多每家都做些糯米粉,包成汤圆和米团,还要蒸些馒头,馒头都是实心的,另外就是炸炒米、炒蚕豆或买点糖果。父亲喝的酒是拿粮食兑换的散酒,农村商店里的香烟是按支卖的。

春节住好房是求之不得的。家贫加之兄弟姐妹多,童年时我们一家七口挤在三间草房内。房子是用整齐的小麦草盖的,墙壁是用土坯垒成的,一到冬季,寒风便从土坯的缝隙嗖嗖地往房子里钻,临近过年,父亲才有空对破损的墙壁进行处理。小时候家中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玻璃罩子灯,春节前夕,父母都会到小店里打足煤油,然后将罩子灯的玻璃灯罩擦得干干净净。节前还会买张红纸,请会写毛笔字的人写几副春联,孩子们自己刻些开花旗贴在草房的门框上。

春节走路是最让人头疼的。小时候的家乡,满目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间小路,根本没有水泥路及柏油路,又没有胶鞋和皮鞋。我过年穿的鞋子都是母亲和大姐在农闲时一针一线纳好鞋底,然后送到鞋店做成布鞋,这种布鞋极易受潮和被弄脏。春节期间天晴还好,要是遇上雨雪天气,父母都要求我们兄妹呆在家中,以免弄脏鞋子和衣服。过年时,全家人主要是在家里吃蚕豆瓜子唠家常,到亲戚家拜年以步行为主,远一点的则由父亲用小木船来回撑着,不像现在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一出门就乘车。

时光任苒,往事如烟,童年春节的点点滴滴始终镌刻在我心中,总是每每忆起。

2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