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7月28日
新闻详情-首页

“赤脚书记”王根贞

2019-02-27 10:22:28

◆高泰东

 

王根贞做了副书记不离土地,不歇劲儿,不丢本色,老百姓都称呼她“赤脚书记”。

 

正反面现场

2002年的姜堰市绿化工作会议先看姜堰、梁徐等4镇的现场,新栽的树苗横竖成行,棵棵昂首挺胸。后来来到张甸镇,树苗七倒八歪,活像一群伤病员。虽说是分管农业才4天的“新兵”,副书记王根贞不推卸责任,保证尽快整改到位,不拖全市的后腿。市领导带头为她鼓掌,她的眼睛湿润了。这年她37岁,再不是19岁在梅垛乡做“团干”时到有关部门不敢敲门的王根贞。

哪儿跌倒,哪儿爬起。她抓规划、抓树苗、抓栽植、抓管护,带领一班人成天忙在田头,常常是一阵雨过来浑身湿透,太阳出来又把衣衫烤干,她豁出去了。

张甸镇2004年被省林业局表彰为绿化先进乡镇,2006年被泰州市评为绿化造林先进乡镇,2007年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为20%的小康指标,成为泰州市首批通过验收的4个乡镇之一。现在全镇拥有林地3.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2%,集镇人均公共绿地为12.2平方米。

吃苦,创新,自绿化“反现场”后的10多年,张甸的农业再也没有提供过1次“反现场”,还为区、市、省提供了绿化、平田、秸秆利用、河道疏浚、农业项目引进等许多“正现场”。一次全省会议看张甸,操不同口音的人都由衷地称赞“张甸农业”,“赤脚书记”王根贞听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痴迷项目

雨季来临,魏家村杨家垛告急,沟渠倒塌,上百亩田,白茫茫一大片,农户家里也进了水。“赤脚书记”王根贞趟水进村,与村组干部一起借来水泵,反抽田水入河。接着是三周村20多个农民到镇政府上访,也是秧田被淹……她想,如果不彻底改善生产的硬件,而是疲于应对,灾害将会年年有,何谈发展?

她背熟游说辞,不停脚地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请相关领导到张甸“视察”。有了资金后集中投入急需的村,做沙石路、硬质渠,开丰产方,3年后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要小项目小资金,更要省和国家的大项目大资金,借助这些资金,张甸镇做成了许多大事:平田整地2.6万亩,配套全部沟渠路泵站,疏浚河道35条,整治村庄河塘629个,改厕6400户。

 

打通“断头河”

张东河南北向,北端100米左右是实心地,与东面的沙梓后河、西边的张蔡界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沙梓后河淤塞严重,发出阵阵恶臭,泵站抽不上水,遇大雨,田里的水排不出。“打通”的话说了几十年,只是因为涉及原张甸、蔡官两个公社(乡镇),协调难,不了了之。“挖一地而活三水”,2010年疏浚张东河,副书记王根贞向书记、镇长作了规划汇报,决定打通“断头河”。

让水利站拿出方案,一是开通,二是造桥。开通河道涉及10多亩田,她不分日夜做工作,终于把承包田调好了。正要开工,一户人家找来说,开通后的河水正对他家大门,不顺遂。虽说有点“无理取闹”,但考虑到“风俗民情”,她答应对方砌一道挡风墙,事情解决。岂料次日开工时那家的女人阻拦。她反复讲道理,可是女人硬得很,赖在施工断面不要命。这样的利民好事竟然还有人不肯办。她一时火起,急令开工,撂出一句话:“出了人命我负责!”那家女人见到更硬的,于是在他人的劝说下离开了现场。晚上,“赤脚书记”王根贞后怕了:真的出了人命自己能负责么?负得了责么?

后来下村时,她的坐骑总是不自觉地弯到那儿。远远望去,“三水”相拥,组成一个巨大的字母“T”;大桥倒映在清凌凌的水中,桥上的行人宛若走在白云生处。她真想遇到那个曾经阻碍施工的老姐姐,与她一起看家乡的巨大变化,然后向她道个歉。

26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