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捞河草
◆戴永久
公社化大呼隆生产期间,生产队普遍沤制草塘泥做夏秋播种基肥。
沟头沟脑和活水河里的河草繁多,生长迅速,前伐后起,取之不尽。每年夏秋季节河草旺长,大人小孩纷纷捞取河草当绿肥争工分。
捞河草的方法有多种。
一是“搅”河草,将两根同等粗细的长竹子交叉插进河草丛中,俯身使劲将河草绞成一团后拖上岸。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易,要在河草被绞成团时乘势扯断草根并拖拽上岸,带水的河草沉重无比,“搅”河草的人不单要有力气,而且要有耐心和耐力,。
二是“扯”河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男女老少都行。河草含水沉重,运输困难,因此要大小劳力分工合作,中小劳动力沿河边一把把将河草连根拔起,堆到岸上爽水,大劳力将其装上铲草专用的秧架子,挑过去过秤,再送到草塘边备用。深水处丛生的河草难以扯到,这可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光着屁股,一个鲤鱼打挺钻入水底,“鸭子淘食”般扯起河草,然后将河草送至水边。当年,我曾同唐开元,唐桂生和我妹妹戴宜珍等几个“泼强”的女孩子一起,撑船到姜堰东头的老通扬河地段扯河草,日晒雨淋无所顾忌,早出晚归,一人一日能挣三天的工分。
三是“推”河草,用装在长竹篙前端的推刀将河草从根部割断,待其浮上水面后收集运回。这种方法听起来轻巧,做起来不易。首先得有专用的推刀和匀称的竹柄,粗细刚好满把抓,粗了抓不住,瘦了吃不住架。操刀者还要有力作和技巧。
父亲是庄上推河草的好手,家中的那把锋利无比且顺手合用的推刀让他如虎添翼,男劳力都主动上门要求加入父亲为首的推河草的行列。推河草一般需3到5人搭班子,带上用具,撑小船至水草丰茂的河段,将小麦草绞成的草葽子横在河面,固定好两头。执推刀者远远地跑到上游的河中,用推刀将河草割断,使其顺水飘向下游拦截的草葽子,守候者将拦截的河草移至水边。推河草有讲究,首先要调好推刀与河草的角度,角度小了刀会入泥,角度大了会因为打滑割不断河草。角度多大为宜?无法言表,全凭推刀者的经验。推刀有时还会因为碰到砖头瓦片等硬物而跐滑翻滚,如不及时调正,轻则影响工效,重则损坏刀口。遇有河面较宽或者水深的河段,人站在水边使不上劲,只能下到齐腰甚至更深的水中操作。长时间依靠“玄劲”作业,“推”河草的人腰酸腿痛和手臂发麻在所难免。作业结束,父亲总要坐在沟坎休息好久,同伴则将收集的河草装船并运回。船至码头,一行人七手八脚地将河草挑到大毛缸边过秤,然后推入缸中沤制肥料。这期间,大家再忙再苦也不让父亲担草。当天所推河草折合成工分后几人平分。
昔日挖空心思“捞”河草,河水清清;今天水生作物发难成灾,水源污染愁煞人。对待水生植物的不同做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值得人们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