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三月三”
◆夏玖凤
我是在外婆所在的村庄上学和长大的,打记事起,就知道每年春上有个“三月三”。小时候并不识农历,只知道这一天像过节,是除了过年最盼的节日。这一天,仿佛整个乡里的人都汇集到一起,街上卖的东西吃的、玩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乡里人爱说上“三月三”,意思就是去赶集市。
说是上“三月三”,其实三月初二就有动静了,平时冷清的街道上陆续驶进一些装满货的小卡车。大人们喊这些人叫贩子,贩子通常都是拖家带口,吃住都在车上。贩子们不管男女,皮肤都黑油油的,吃饭时都捧着个大碗,边吆喝生意边呼呼地扒饭。小时候的我不谙事理,如今才体会到走南闯北的生意人的艰辛。
集市上的各个摊位都设置得很合理,统一摆放在街道两边,中间空出很宽的通道给行人。听说每个摊位还要交租金,市口不同价格不等,来得早的就可以占到好位置。
儿时的记忆里,每年“三月三”很难碰到休息日,即便逢到休息日,学校也会以安全为理由留我们继续上学。那几日上学,我们的心总是浮躁得很,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潮声、叫卖声挠得心里痒痒的,老师经常粉笔头一扔,生气地对我们说:“心都飞外面去了,这课不上了!”惹得整个教室哄笑不已。好不容易盼到放晚学,我们连忙拉上小伙伴往集市跑,这头蹓跶到那头,十分兴奋。口袋里有钱的时候买点棉花糖或者爆米花,甜丝丝地一直美到心里头。初春的夜晚还有些寒凉,摊主们也不急着收摊,各自拉上电灯,这些灯与零星的路灯的光亮交织在一起,照得人暖暖的。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入城人口增多,再加上网购盛行,足不出户便可买到心仪的商品,“三月三”的集市渐渐冷清,火热日益褪去,加之成年后的我离了外婆所在的村庄,就再也没逛过“三月三”了。
前年在巴黎城小学工作时,逢上太宇的集市,同事兴致勃勃地邀我一道去逛,我不仅没去,而且泼她凉水:“这有什么逛头,也没个好东西卖。”同事倒没有败了兴致,顶着热夯夯的午阳,像个孩子似的奔去了,记不得她买了些什么,只知道她回来时一脸的满足。如今才懂得,儿时扎根的记忆,每体验一次便是回到当初。
机缘巧合,这两年我又回到外婆所在的村庄工作,二十多年没有去“三月三”集市了,伴着记忆,上“三月三”的念头愈加浓烈。街道没有以前宽了,摊位也没有以前多了,卖的东西虽说没多高档的,还是些树苗儿、瓜秧儿、钉耙锄头、凉席拖鞋,却都是乡里乡亲正需要的。最好的买卖不就是你有钱我有货和买得个称心如意么?在路边买上一块糯米藕,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儿时的“三月三”便又呈现在面前,一阵暖意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