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溪镇杨庄的卢氏宗祠

★杨爱东
2012年,淤溪镇杨庄村被命名为明清建筑特色村,村里的卢氏宗祠被列为姜堰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卢氏宗祠虽没有黄桥何氏宗祠和姜堰王氏宗祠的名声大,但它以平民为代表的宗祠文化一直润泽着杨庄卢氏。卢氏宗祠它南北宽约30米,前后两排,前排与后排相隔15米左右,全部座北朝南。东西长约26米,后排由两组、七间门窗已不知去向的敞口房屋组成。人字形的山梁上架着粗壮的木质洐条,洐条上钉着已被岁月的油烟熏得发黑的椽子,椽子上的杗砖也斑驳不堪,屋前是宽约一米的出檐。屋上的瓦片由于经年的风化已经缺。西边几间内摆放着杨东迎会用的龙架、龙皮和锣鼓,东边两间安置着杨庄迎会时抬的菩萨和犼。
1956年淤杨乡乡政府设在卢氏宗祠,原先放在西厢房的卢氏家族的全部资料和几十个墓祖(存留一个),其余全部失落或损坏。
卢氏家族的墓祖形似佛龛,是安放卢氏先祖牌位的木质器具。全榫结构,墓祖底座长36公分,高39公分,宽25公分,上方是一块倒立的梯形的雕有双凤的装饰板。墓祖的上方是三个均等的倒挂的正方形檐柱,檐柱内嵌着雕有动物的挂檐木板。墓祖内置六扇均等的小门(两旁四扇小门是固定的,中间两扇是活动的),小门里面是安放牌位的地方。小门前是走廊和女儿墙,中间是一道敞口,女儿墙迎面的木板上雕有威风凛凛的狮子。墓祖的上方略微后倾。整个墓祖的装饰板全部是精雕细刻,刀功之娴熟让人为之惊叹。
两排房屋之间的东边原先有的戏台。淤杨乡撤走后,前排房屋作杨东村村部。2001年杨东村和杨西村合并,曾借用为杨庄村卫生室。后因墙体裂缝很大,2017年村民自筹资金修建成老年活动中心。
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曾在杨庄一带发生战争。朱元璋夺取政权后见苏北地区人烟稀少,便下令从苏州阊门迁移了一批百姓,卢氏因此落户杨庄。杨庄卢姓有大卢和小卢之分,并有各自的祠堂。卢氏宗祠是大卢家族所建。现在省农业开发区南舍村的卢氏,是200多年前由杨庄迁移至南舍的。
南舍曾是芦苇丛生的荒滩,杨庄卢氏曾有两位渔民(能仁、能宝,后四代按芳、德、玉、增排名),以捕鱼为生。因南舍到杨庄有三里多路,起风下雨来去不便,故而在南舍搭建房屋、结婚生子。
卢氏宗祠的前身是一条夹河,为建宗祠,卢氏家族大小人等一夜之间把河填平。卢氏宗祠原先的面积只有现在的一半,因卢氏人口不得增多而逐步扩建。
文革前,卢氏家族每年在清明节举办年会,俗称清明会。卢氏家族按辈分大小轮流做东,请卢氏所有成员到祠堂吃饭喝酒,资金来源是家族内管护的百十亩荒滩卖的柴草。他们上午祭祖,晚上吃饭,喝糯米做的蜜酒。每年年会所用的钱在十五石稻以上。
文革后,人们在卢氏宗祠的前后排房屋中间的旷地上办起杨庄酱醋厂,后酱醋厂停办,为方便管护,才由西门进出改为南门。
西门的门庭最具特色:磨光小砖砌就的五道封檐,内入式门楼的正上方嵌置了一块长80公分、宽30公分的玉石。石质细而坚,是雕刻的上等材料。玉石上阴刻着“罗氏宗祠”的正楷字;右上方阴刻着“民国甲寅三年立”,左下方阴刻着“阖族重建”。从这块玉石可以得知重建的人员和时间信息。门楣的左右角各有磨光的雕刻精细的枪形花砖:右边花砖的图案为:一个穿着明朝服装的人在祥云下一边放牛一边欣赏身边花满千树的美景;左边花砖的图案为:一人在飞鹤的带领下来到万花丛中。门楣的左上角是“寿”和祥云图案,右上角方是“福”和祥云图案。整个门楼宽约2.6米,高约3.2米,用小青砖嵌缝砌就。“卢氏宗祠”两边的精美花砖在文革期间被白石灰涂抹。近年来由于门楼即将坍塌,只能用杉木支撑。
破落不堪的卢氏宗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春,姜堰区政府花费21.6万元对卢氏宗祠的戏台、西门和西厢屋进行抢救性修缮。修缮后的敞口戏台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戏台的台基是砖混结构,混凝土浇筑的台面上安装了八根粗壮的圆木,以支撑上面的四根横木,每根横木上面各置一块次方,以增加横木的承压力。戏台的天花是用清漆漆过的木板无缝拼装而成,四角设计成古典的翘檐,横木外一米多的出檐上钉有杉木椽子,铺了杗砖,椽子和杗砖全部喷了红漆。戏台的顶部是用昔日的小瓦铺盖而成,瓦当和封檐精巧别致。整个戏台既美观大方又极具古典气息。
修缮西门时,用小刀青灰嵌缝。砌就的门楼除将原有的花砖和刻有“卢氏宗祠”的汉白玉嵌上去外,还在玉石下面添加了由三块花砖组成的祥和图案。封檐、瓦当和台阶与原貌相差无几。整个门楼基本呈现明清时期的风貌。与门楼连成一体的厢屋也得到了很好的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