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边上的羊倌
◆高泰东
“一个人在后面推着装工具的三轮车,车上2只小羊,3只大绵羊在前头帮着往前拉”,这是我们这个小城东边的一道独特景观。如果不是路上各种各样的飞驰的轿车和打扮入时的摩登女郎,你也许以为一下子进入了古代社会。
你会觉得奇怪:这人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我告诉你,他是东桥村村民,当然现已转成城里的居民,名叫肖乐富,一个50岁的汉子。他在东转盘摆摊,修理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而几只羊才是他真正的“事业”。
原来,他父亲就是村里有名的饲养员,为生产队养过牛、养过猪,联产承包后,自己养猪、养兔、养羊。父子俩看到河里水花生泛滥成灾,每年打捞,政府要花好多钱,心想,能不能用水花生养羊呢?
说干就干,结果,吃了水花生的羊拉稀不说,母羊还产不下羔。风言风语不听,失败了再摸索,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父子俩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针对本地山羊体形小,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肖乐富想到外出引种。那几年,他北上内蒙,南下福建,最后决定引进体形大的“小尾寒羊”。体形大的品种好多,为什么他偏偏要引小尾寒羊?原来在革命战争年代,小尾寒羊送过“鸡毛信”。
引种前,他特地到本地畜牧部门咨询,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那年秋天,他带上钱和干粮乘车去了山东,花5000元买下三只羊,一公二母。客车不让带,他就找“小三卡”,一站一站地往南走;旅馆进不了,他就在农家歇脚。前后20多天,当他推开家门,踏进院落,身子就不由自主地瘫倒在地,吓得3只羊在他身旁“咩咩”地叫个不停。事后他说,吃的那个苦啊,真想狠下心把羊圈捣毁!
经过几年的繁殖,他每年养羊10几只,多的年份30多只。春季剪毛,秋后卖肉。而养这些羊,除部分玉米、麸皮作精饲外,草料全部是水花生。
如今,他存栏14只,每天都要踏三轮车到几公里外的朱云村的河里捞水花生,一天两趟,400公斤。即使冬天河里结冰了,也要砸冰捞草。他自豪地称赞基本没有污染的水花生河流是“水上大草原”!要是你有耐心,只要你站在康华大桥上,天天可以遇到这位踏着一车水花生满载而归的人。
每次当在路上遇到他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向他伸出大拇指,与他热情地打个招呼。我想,他也许没有参加过防除水花生的动员大会,更不要说坐到台上给人们讲防除的作用和意义了,可是30多年了,让“水花生变羊毛、羊肉”,让水体净化,让环境美化,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就我所知,在江苏,还没有一个养殖场能够单用水花生养羊。我知道,他没有向国家申请专利,也没有向政府申请奖励,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做着对环境有利而对自己利益不大的“事业”,因为他养羊的收益不如打工。他表示,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谁要是想用水花生养羊,他将无偿地献出“饲养技术”,而且他自己将一直做下去,直到老得不能下河打捞水花生为止。
位卑未敢忘忧国。呵,肖乐富,姜堰的一条汉子,中国的一条汉子,我崇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