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墨娄庄
◆潘福平
烟墨娄庄,别有一番风采。
“神交日月星,物锁江淮海。”这是镶嵌在娄庄西首的龙门两边的对联,生动地描写了千年古镇娄庄在姜堰大地的特殊地位。
娄庄镇位于泰州市姜堰区的东北角,东南与南通市下辖的海安市毗邻,东北与盐城市下辖的东台市接壤,南临通扬运河、328国道,西接宁盐一级公路,启扬高速、宁启铁路穿镇而过。娄庄古镇坐落在名副其实的江、淮、海三水相拥的地方。
“三籁华章续彦英,千秋古镇钟灵秀。”此乃娄庄龙门上的又一副对联。区区十四个字透露了古镇娄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古时候的这里是一片海滩,长着茂密的柴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原洪林公社尤南、李庄等大队的社员在地下挖到过柴草炭化成的泥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泰县水利局在红庙村建造红庙桥,筑坝抽水时见到一层层贝壳。以上这些为古老的娄庄由滩涂演变而来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佐证。
大约在东汉时期,娄庄东北角的东阳村开始有人定居,考古专家曾在与之一河之隔的海安市青墩村挖掘到汉代遗址。据说东南角的白龙桥村在梁武帝时期就已建起梁王庙。清朝初年,瓜州的娄姓商人举家来此创业,娄家人做起粮油交易,由于经营得当,生意兴隆,在娄庄一带颇有声望,于是逐渐有了娄庄的名称。
据史书记载,清代中期以后,为了避免战火、兵灾,乾隆时期的大学士、负责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的玄孙纪少卿举家迁至娄庄。纪家声名显赫,迁来娄庄后引起很大震动。纪家后代人才辈出,二十世纪初清王朝风雨飘摇,纪姓后代纷纷走出封建家园、走出国门,并学有所成。据不完全统计,纪少卿的嫡系子孙共有300多人,其中在国内获得研究生学历及高级职称的就有30多人,在美国成为博士、硕士、教授、电脑工程师的也有数人。
娄庄镇的“烟墨公园”大有来历,它与“纪圩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文所说的纪晓岚的玄孙纪少卿搬到娄庄后,与本地的邰、祝、黄、王四大姓氏的文人广有交集,他们共同研习文字,磨墨撰文,在溪水里清洗笔墨久了,以致溪水都被染黑了,于是人们称之为“烟墨溪”,并在溪水上架起一座桥,取名为“纪圩桥”,后来人们干脆将“纪圩桥”附近的地方也叫做“纪圩桥”。
如今的“烟墨溪头”“纪圩桥”仍然饱含浓墨。为了纪念赫赫有名的文人纪少卿,也为了提高娄庄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娄庄镇在“烟墨溪”附近建起了“烟墨公园”。现在这个公园已经成为娄庄人民休息、游玩、体育锻炼的好去处。园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楼阁古色古香,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犹如苏州园林再现于苏中平原,真可谓一颗璀璨的明珠。
烟墨娄庄,书香飘逸。娄庄人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娄庄中学北面的一条马路就被命名为“树人路”,由此可见娄庄人对教育的痴迷。如今的娄庄中学发展十分迅猛,已经成为拥有10轨的完中,占地120亩,师生2000多人。娄庄中学的高考成绩连续10年名列姜堰区农村中学第一位,每年向全国许多高校输送若干名优秀学生,前几年中央军委授予的共和国将军当中,就有两名60后将军是从娄庄镇原洪林中学走出去的。
娄庄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小镇不停地展现美丽的新姿,纵横交错的河流犹如一条条美丽的飘带,在里下河地区舞动着独有的身姿。肥沃的土地一年四季不停地变换着新装,春天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夏天火热给人以无限的力量,秋天的金黄让你收获满满,冬天里的黑色土地藴藏着丰富而坚实的理想。娄庄这个“中国最美乡镇”在苏中平原熠熠生辉!
烟墨娄庄,美丽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