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小时候的元宵节

2019-09-02 10:50:21

◆朱蓉

 

捧读宋人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我想起了年少时的元宵节一家人包汤圆的幸福时光。

爷爷走后,奶奶定下规矩,每年的正月十五一大家子必须聚在一起吃元宵。元宵节前几日,父亲就买回糯米,淘洗干净后浸泡,等糯米喝饱了水而变松软了就用石磨磨成米浆,再把米浆用厚实的棉布兜装起来悬挂几个晚上,等它滴去水分并晾干就是糯米粉。

到了正月十五,叔叔、姑姑两家下班后就来到奶奶家团圆,原本宽敞的屋子一下变得拥挤起来。母亲早早挂上大红灯笼,柔和的灯光把原本陈旧的老屋照得透亮。大家一起把碾碎的熟芝麻拌上猪油、白砂糖,拌匀揉透,捏成一个个团子。馅好了,叔叔把糯米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洁大粉团,分成小剂子。大家围坐在方桌旁有说有笑地忙活着,屋子里飘着芝麻香味和浓浓的亲情。姑姑还哼起了歌儿:“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歌声传出去很远……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在弥漫。最高兴的要数我们这些孩子了,男孩子在院子里放掼炮,我带着妹妹用米粉搓成一丁点大的棋子,然后下起五子棋。奶奶颠着小脚跑来跑去,递这拿那,还不停地提醒弟弟放鞭炮时别炸着手,她脸上的每个皱褶里都写着欣慰。

我们玩累了,汤圆也包好了,于是拿着小调羹乖巧地坐在灶台旁眼巴巴地候着吃。奶奶把灶膛的火烧得旺旺的,等水烧开了就把汤圆丢到锅里。这些小家伙一下子潜入水底,静待几分钟便在锅里上下翻滚着,用勺子轻轻搅动,过会儿便挨个儿浮到水面,变成乒乓球般大小。难怪古人因这种糯米揉成的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而叫它“浮元子”。那时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吃汤圆也算改善伙食,我们边等边咽口水。看着飘在水面的胖嘟嘟的汤圆,听着奶奶边捞汤圆边说的祝福话:“甜甜蜜蜜吃汤圆,开开心心过元宵。”我捧着一碗皮薄而滑、白如羊脂的汤圆,里面裹着的芝麻隐约可见,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想咬下去,母亲连忙喊住我:“别烫了嘴,看你那馋样。”奶奶也笑着说:“这孩子,没人和你抢。”我连忙点头。用鼻子嗅一嗅,那香,诱得人直流口水。轻咬一口,慢慢咽下,那软滑的味儿,恨不得连舌头都吞到肚子里,再舔一下粘在小勺子上的芝麻馅儿,甜得人心里都绽开笑靥。那汤水乳白黏稠,我边念叨“原汤化原食”边把汤喝个干净,还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唇打起饱嗝,大家看我这个样儿都笑眯了眼。奶奶包汤圆的馅心每年都不一样,豆沙、枣泥、桂花……换着做,我年年盼着吃,年年吃不腻。

如今奶奶不在了,叔叔姑姑随子女到外地生活了,父母的年岁已大,而且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汤圆早已不是元宵节才能吃到的珍品,平日里想起来就可以去超市买,什么品种都有,颜色也由单纯的白色变成了五彩缤纷。可是我总觉得不及小时候全家人围着餐桌用自做的糯米亲手包的汤圆好吃。

“吃汤圆啰……”儿子的一声吆喝让我从回忆中醒来,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唉!汤圆的热气模糊了我的双眼。

6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