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我的广播情缘

2019-11-04 15:37:41

◆顾盛杉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看到和听到广播是在8岁那年。一次放学回家,我飞一般地走到家里新安装的广播喇叭下面,听得很有滋味,感到这玩意儿真是个“百科全书”,从这里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从此,听广播成了我特殊的家庭作业。

那时候,广播喇叭在家庭的地位即使是今天的电视机、电脑也无法比拟。父母用它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天气状况,老人用它听大戏。

一家一户的广播喇叭普及后,公社和大队部也装上大广播喇叭。

1978年冬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那天晚上8点,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听到这一重要新闻,隐约感觉到春天就要来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头脑聪明的村民很快抓住致富的时机,他们贷款买汽车搞运输,还养猪、办榨油厂、大米加工厂。很快,他们就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盖起了小“洋房”。一位曾在广播站当过广播员的“冒尖户”心想,自己率先富起来是因为广播听得多,党的富民政策了解得多,于是毅然放弃购买家电的想法,捐资为家家户户通广播,让村民知道最新的致富信息,尽快脱贫。

伴着广播成长,随着国家鼓励人才流动,我从一名乡下教书匠变成了城里的新闻人、广电人,从此我与同行一起,既认真收听广播,也向广大受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保证节目的“农味儿”、可听性和新闻性上,我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采访,用话筒记录农民原生态的经历以及带着泥土气息的欢声笑语。“当你听到我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在广播里;当你听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在通往新闻的路上。”这是我当选姜堰市十佳记者的感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可以显示文字的工具把纸媒挤兑得半死不活,可以显示画面的介质把电视的餐桌上的蛋糕硬生生地夺走了一大块,但是广播媒体永远都不会因为有了可以通话的传播手段而失去她原有的光彩,因为还有一群对声音执著的等候者——有车一族。

不是广播没有听众,也不是广播被现代传播手段夺走了市场,我们的广播记者在农村仍然受欢迎。广大农民有了什么难办的事,都乐意找广播倾诉。广播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了农业发展的“吹鼓手”、成了农民朋友的“信息库”。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依然喜欢听广播,农村广播的建设理应加强而不应被忽视。只要在题材策划、节目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农村生活,农村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的最佳“交流点”和“接近点”。这是2008年3月我在《中国广播报》发表的论文《新农村新广播新优势》中的一段话。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在民生、医疗、教育、就业、环保等诸多领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要认真聆听党和祖国的声音,将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从农村墙上的有线广播到城乡普及的收音机,到大姑娘小伙子的随身听,再到案头电脑的在线收听,以至现在的智能手机,广播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感谢广播,让我有梦;感谢改革开放,让我逐梦;感谢祖国,让我圆梦……

8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