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妈妈赵吉英
我的妈妈出生在大伦镇大伦村土桥组的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由双方父母作主和我爸定了娃娃亲,1974年腊月结婚。
妈妈身材匀称,五官端庄,气质出众,神态举止中透着优雅。她虽不识字,但是识人识事,通情达理,是一个贤妻良母,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尽管妈妈非常爱子,但是她从不护短。有一天晚上妈妈查问我的作业情况,我撒了谎。第二天校长写了张纸条儿送到她手上,说是“于有军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妈妈火冒三丈,我一放学回家她就脱下脚上的鞋子,照我屁股狠狠抽打了十几下。晚上爸爸从公社下班回家,她又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爸爸,爸爸也严厉地教训了我一番。此后,我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大有进步,几乎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三好生”,后来在茆戚初中还被评为县级“三好生”。
我的童年时代家里不宽裕,肚子饿了我就四处觅食,胡萝卜、生山芋等什么都吃,有一次竟然偷吃了邻居六奶奶留种的黄瓜。妈妈下工后听奶奶一说暴跳如雷,随即喝令我跪在祖宗面前认错:“吃种粮,烂肚肠,你马上就要死了!”妈妈走后,天真幼稚的我边擦眼泪边拽住奶奶的衣服问:“妈妈说我要死,我可吃到夜饭?”奶奶说:“从今天往后走正道就没事儿。”打这之后,人家再好的东西我也不要。
大集体年代,我家是出资户,因为两个叔叔上学,我和姐姐也已步入小学,家里挣工分的劳力不多。为了养家糊口,妈妈拼死拼活地做,什么脏活苦活都干:冬天上河工,秋播和男工一起挖墒;白天在队里上工,晚上回家料理家务,吃过晚饭在煤油灯下纺石棉、缝补一家老小的衣服。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没有睡过一次懒觉,每天都是天不亮起床煮早饭、烧猪食、刷猪圈、打扫卫生,没有一天不带晚作、不开夜工,她用含辛茹苦的努力和超乎寻常的母爱,同爸爸一起把我和姐姐抚养成人。
有一次妈妈对我们姐弟俩说:“外公外婆子女多,负担重,5个儿子送去上学,3个姑娘留在家里挣工分,我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妈妈跟你爸爸发过誓,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女儿上学,让你们做文化人,成为有用之才。”
我和姐姐分别考取大学和中专之后,爸爸妈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单凭爸爸的工资难以维持家庭开销,于是妈妈外出寻找工作,以便增加家庭收入。她进入石塑厂,负责成品打包,厂里急着发货时她就通宵达旦地加班。她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还被乡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妈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她常怀感恩之心,常念亲情友情,常记人家的厚待,常想偿还人家的情意。上世纪90年代我考取苏州丝绸工学院,可是家里拿不出钱来给我办理入学手续,邻居吴忠桂哥哥主动送来5000元,这才解了燃眉之急。我大学毕业之后,妈妈经常跟我说:“儿子啊,是吴忠桂哥哥搭救了你,你永远不能忘记这个恩情!”
妈妈还乐于助人。邻居缪玉兰大妈因为突发胰性炎住进医院,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妈妈就向厂长请假到姜堰服侍了她10多天。邻里有人坐月子、动手术,妈妈都会把自家养的鸽子送过去。我的高中同学王小兵患了脑癌,妈妈也吩咐我到爸爸那里拿钱去看望。
爸爸当干部,妈妈从不拖他的后腿,从不以干部家属自居,而且处处模范带头。上世纪80年代大伦公社号召养了二胎的妇女结扎,妈妈说:“我家老公是干部,我要带头。”于是第一个走上手术台。在妈妈的影响带动下,公社干部、大队干部家属纷纷前往医院施行结扎手术,干部带头,社员跟上,全公社的结扎工作迅速推进。
妈妈相夫教子,是村里出了名的孝顺媳妇,1990年还被大伦乡党委、政府评为“五好家庭标兵”。她把爷爷奶奶当成自己的父母,从不同老人家高言高语,老人家爱吃什么,她都想方设法满足,爷爷奶奶卧床不起,她端茶送饭不叫苦,倒屎接尿不嫌脏。
亲爱的妈妈,您离开我们已经有12个年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会想您:仿佛见到您在给奶奶梳头,仿佛见到您在喂猪,仿佛见到您在收割麦子,仿佛见到您在缝补衣裳……妈妈,您为子女的付出太多了,想不到您59岁突然驾鹤西去,我还没有来得及报孝您,我真是一个不孝之子。
妈妈,您托梦给我吧,让儿子再看看您美丽端庄的容颜,让儿子再握握您温暖的大手,让儿子再享受一下幸福无比的母爱!(于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