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烟火气
小时候家里的房子都是平房,靠近郊区。门口有个小院子,长了牡丹、月季、大丽菊。
东边有棵无花果树,挨着它是棵木枣树,树上偶尔还会看见洋辣子,黄绿色的,浑身是毛,不小心就会被辣得火辣辣的。
到了结果的季节,没事我就去看果子熟了没有,记忆里的无花果很甜,里面很多籽,有一股特别的味道。
右边是个小菜园子,有韭菜,可以一茬一茬地割着吃,番茄用小木条撑着,辣椒也一行行地排着队。
那会还没有煤气灶,家家都用煤球炉做饭烧水。为了节约,夜里不用,白天都要生煤球炉,邻居家过炭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生煤球炉也是个技术活。首先要在下面放一块烧过的炭,放上一些劈好的小木条,然后用火柴把剪好的塑料皮用火柴点燃,再加一点纸,用扇子对着炉子下面的通风口慢慢扇,木条开始变红的时候把生炭放上去,接着扇风。炭慢慢地由黑变红就说明成功了,烧一会儿水还要加煤球。
做饭用钢精锅,放淘净的米,放适量的水——超过米一到两指头宽的水。先烧开,搁置大约十分钟之后烧饭锅,把锅围着煤球炉的边缘转圈圈,三五分钟之后再搁置到一旁。这时米饭的香味出来了,等着吃就行。
那会儿的蔬菜都带着各自的味道,天然又新鲜,偶尔吃个肉,那简直香疯了。
卫生间也是没有的,只有公共厕所,每天早上倒痰盂刷痰盂是每家每户的必修课。当然了,到河边洗衣服过衣服更是每天不变的风景。
家里没有浴室,洗澡就用长木桶,一头用小凳子垫起来,冷热水调好,坐在桶里洗。冬天就支个浴帐,老妈负责加热水。当然,搓背啥的也是老妈代劳。水吧,不一会儿就由白色变黑色了。洗好倒水,还要过几遍呢,那会儿有多脏哦!
放学到家就搬个椅子到院子里做作业,坐个小凳子,不做完是不敢吃晚饭的,还蛮认真的。虽然成绩不咋地,学习态度还是不错的。
五六年前,老家开始拆迁了,新建的小区还在原来的地方,邻居也还楼上楼下地住着。经常串串门,唠唠嗑。
条件那是比以前好太多了,可我还是怀念以前老巷子里的生活。从巷头到巷尾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基本上家家都去玩过,巷子口一喊,前后一跑,就可以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我觉得那才是生活,有着烟火气的热腾腾的生机勃勃的接地气的真正的幸福生活!(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