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篇摄影日记

今天是3月20日,星期一,阴。
尽管天公不作美,我还是按原计划去溱湖拍摄灰头麦鸡。有媒体说3月10日在溱湖发现了灰头麦鸡,该鸟我没拍过,10天过去了,不知道它有没有撤身远去,我想试试运气。
有关鸟类组织1994年曾宣布灰头麦鸡为全球性近危。这些年鸟类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它的种群已经扩大,有人去年在泰州境内发现了它的踪迹。灰头麦鸡在云南和广东越冬,早春回迁,是夏候鸟的“报春鸟”。
早晨7点多,我和老伴骑电动车出发,乘9点的班船来到湖东景区。下船后直奔麋鹿园,恰好是麋鹿喂食,我让老伴用中焦拍麋鹿,我提着长焦登上观鹿台寻找鸟儿。
鸟儿不少,只是不知有没有灰头麦鸡。一只飞鸟引起我的注意,它与以前拍过的凤头麦鸡有点像。我对400mm焦距可及范围内的鸟儿能拍尽拍,打算回家后到电脑上再作分辨。
我忙里偷闲地放飞无人机拍摄麋鹿进食的照片。用上帝之眼扣拍时发现一群围着进食的麋鹿宛若一朵盛开的菊花,刚刚拍完就有工作人员过来提醒,最近是麋鹿的受孕期,不宜放飞无人机,以免惊扰麋鹿的胎气。
候鸟迁徙,记录百鸟群飞的图片经常可以见到,我这次在溱湖拍到了鸟儿迁徙的另一面——很多鸟儿在草地上栖息。鸟儿迁徙的路程长,体力消耗大,总得休整,它们应该是想在溱湖吃饱喝足,补充一下能量,准备开始下一场长途跋涉。
转眼已是11点钟,应该返回了。我一边从观鹿台下来一边习惯性地回头巡视,只见一只飞鸟停在不远处,于是贴着围栏按动快门。在相机上回看时觉得它与网上的灰头麦鸡很像,我一直拍到它飞走才恋恋不舍地收起镜头。后来经过核实,这只鸟就是灰头麦鸡。目力所及,溱湖景区最少有四五只灰头麦鸡,它们往往离围栏很远,今天能近距离拍到,运气太好了。此后,我的相册里的凤头麦鸡有伴儿了!
前往码头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拍风光片。溱湖景区很美,二月兰大道上的二月兰正在盛开,还有一株白色和紫色花儿同株的玉兰树,我把它们全都收入镜头。
返程时获得信息,白米国防教育基地下午有活动,我估摸与新兵开拔有关,于是急忙赶到码头乘12点半的班船前往西岸。候船的间歇吃了些饼干、喝了点水,因为接下去还要骑行20多公里。
将近两点到家,匆匆忙忙吃了一碗面条就赶往白米。
新兵出征仪式很壮观,我同时用相机和无人机进行拍摄。唱国歌,新兵军体拳表演,老兵给新兵佩戴绶带和光荣花,出军旗,新兵宣誓……军姿威武,军歌嘹亮,场面十分感人。今天出征的新兵,几十年后也许就会有人成为将军。
我将注意力放在特写上,力求拍点带有情感温度的片子。
我很快被一个家庭牵动了注意力。21岁的大学生张津宁是河南人,他来自泰州牧院,父母和姐姐赶来为他送行。我为他们一家人拍了合影之后还想为他和妈妈拍一张,母子二人依照通常做法看向我的镜头,我让他们四目相对。由于男孩子和妈妈难得近距离对视,因此他们很快就忘记了拍照,母子深情相望。儿子轻轻地为妈妈拔去一根白发,他的情感开始涨潮;妈妈用手抚摸儿子的脸,她控制不住母爱奔涌。母子相拥而泣,我忙不迭地按动快门,将这动人的一瞬间凝固。
回到家里,我将拍摄的图片装入电脑,浏览了一遍,心满意足,拍摄成果颇丰。
奔波了一天,有点累,我准备冲个澡,美美地睡一觉,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