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 刀
上世纪90年代,病人入院后花钱选择主刀医生手术,往往被称之为点刀。然而,姜堰方言中的点刀却是一道美食,又称斩肉、狮子头、肉圆等,这些名称似乎说的同一个菜肴,其实它们在姜堰的菜谱里还是有区别的。
正宗的姜堰点刀叫“(jiàn)肉”,姜堰人读“zàn”,这个字的发音应该是泰兴人最标准。因为这个字难写,姜堰人就写成“斩肉”。“”,《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薄切肉也。”正宗的姜堰点刀的奥妙就在这个“”字上,肉不是剁的、绞的,而是切的。因为刀切出来的是一个个肉粒,这样做成的肉圆中间就有缝隙,调料和汤汁就可以含在里面,更加入味,口感松软。
我爱人的外公的父亲过去在溱潼开了一家有名的饭店——同福兴,该店以做蟹黄包和点刀出名,后来“公私合营”,这两道美食的传统做法没有得到推广,现在很难见到正宗的溱潼蟹黄包。正宗的蟹黄包要打皮汤,我爱人外公的父亲做点刀都是手工肉,将粘在刀上面的肉刮下来做点刀,味道很不一样。现在一般人做的不是点刀,而是肉圆,机器绞出来的肉泥是黏在一起的,汤汁没法进去,没有口感。
肉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葵花斩肉”。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到扬州看琼花,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随即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做成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三道菜肴,就是做不出以葵花岗为题的菜肴,急得团团转。这时在一旁打下手的溱潼(那时叫秦泓,一个小小的村落)厨子说,可以做成他家乡的点刀。御厨在溱潼厨师指导下做出正宗溱潼点刀,因为正宗的溱潼点刀是用刀切出的肉粒做成的,因为一个个肉粒就像葵花(向日葵)饼子上的葵花籽,所以就取名葵花斩()肉,隋炀帝对美味的葵花斩()肉赞不绝口。由于葵花斩()肉是隋炀帝游扬州时做出来的,所以扬州的葵花斩()肉很有名气。其实这道菜不但起源于溱潼,而且不为众人所知。
肉又叫狮子头,这里是有典故的。唐代的郇国公(国公,封爵名,没有实际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人大代表之类的荣誉称号)韦陟在家中宴请宾客,他要求厨师做当年隋炀帝在扬州吃的四道名菜。葵花斩()肉端上桌时,只见肉团外形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有宾客拍马屁说:“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帅印就是军队统帅的大印,是军权的象征,古文献设定狮子的地位高于虎。韦陟听后非常开心,起身举杯一饮而尽,指着盘中的肉说:“为纪念今日之盛会,将葵花斩()肉改名为狮子头如何?众人拍手称赞,从此点刀又得名狮子头了
过去我读书少,又是农村穷家庭出身,见识小,不知道狮子头是什么菜。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次跟在别人后面去北京,人家在北京长城饭店请人吃饭,菜单上有一道菜叫狮子头,我很好奇:“到底是北京城啊,咋还有用狮子肉做的菜!”等到狮子头上桌后一看:原来就是摆在生菜叶上面一个特大的点刀,服务员根据人数切分,每人一小块。
总之,点刀与肉圆是有区别的,至于姜堰人为什么叫点刀,也许得名于肉时的刀声点点。(钱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