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早茶叫风雨无阻
“周六,天水雅居,泰州邵展图先生,邀约一起吃早茶,几个文友小聚一下?”会议间歇,作协曹学林主席发来微信消息。
随后小城姜堰下了一夜暴雨。此前,1993年的最高降雨量纪录是192.2毫米。这次暴风雨好像来得更猛烈些,累计雨量是287毫米。“小暑头,日夜吼。”周五,看着满城尽是排涝人,我猜想文友的雅集大概会泡汤。不经意间,手机又发出了蜂鸣声,学林君又发来一条短信:“古月楼,风雨无阻。”
周六,8时许,一行数人,朝阳映在中干河上,从小城东西南北方向出发,文友三三两两来到古月楼厅。室外,阳光洒满崭新装修的天水雅居。屋内,姜堰早茶飘香在古色古香的餐厅里,流淌在谈笑风生的唇齿间。
开席前,雅集主人邵展图老先生开宗明义,将早茶店老板胡艳阳推介给大家。知性有加、气质雅致的胡女士,手掬宛在水中央的铜炉烹制清茶,娓娓道来:“君子之交淡如水,草木之间人情暖,这道绿牡丹佳茗,有六绝之说,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
“九丝?怎么写?”听着服务员报上来的菜肴名,周逸平主编浅浅地尝了一口就来了兴致。没等美女开口,一向爱跟文字顶真的高泰东教授也追问起来:“哪个九?数字九还是茶烟酒?什么丝?尊亲师还是龙虎狮?”一旁服务的小姐姐未置可否,吊足了大家的兴趣:“据说,这汤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呢!”
“九五之尊?”看着摆放得有模有样的碗碟,大家一下子就想起了微信朋友圈里的九宫格,我也插了一句:“丝丝入口?”小姐姐故意卖起了关子:“大家都是作家文化人,传奇的故事还不在你们手中?要不,且听下回分解了。”
上完与大煮干丝和烫干丝风格迥异又形神兼具且作料丰富的九丝汤之后,蟹黄汤包、苜蓿菜包、榴莲馅包、卜页浆皮包等接踵而来,让人有点目不暇接,不得不担心胃的承受力。“怎么没有豆沙包?”不知道是谁嘀咕了一句,马上引来下河人的欢笑声:“你个沙包小!”
话题一下子转移到了“通南”与“里下河”两个区域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语种。”地方文化研究专家俞华生君很是感慨:“里下河文学现象的兴起归功于小说作者,通南散文写作和戏剧创作的繁荣也要跟上啊!”
一时附和声四起,生煎饺子、素菜烧麦和秘制鱼贴也有了用武之地。直到出过几本教材的邵展图话声响起,才终止了这场南北之争的讨论:“文学也是生产力,泰州早茶炒作到了一人300元,咱们姜堰的早茶居后不能落后,也要向淄博烧烤学习学习经验。”
姗姗来迟的诗人吴向洋来如影去如风,匆匆坐享美味二十几分钟就与大家拱手作别。也许,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在等着他,毕竟是第一个把汪国真引进二中校园的摆渡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大家在吟咏间,说起了去文明古国埃及、去文艺复兴地欧洲、去彩云之南、去西藏之巅的美景经历和美食味蕾。
有过援藏经历的市人大农工委原副主任戴永久打消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你可以先选择海拔低的地方歇个脚,再慢慢地往上攀登啊!”是啊,就像吃上桌的干拌面,你可以先拌面最后喝鱼汤,也可以先浇上汤再和面吃,毕竟人们享用的是过程和风景,结果和目的地也就无所谓。
离席前,栩栩如生的最后一道寓意生肖糕点上完,姜堰保尔缪荣株行长又一次握住我的手:“苏中红嫂有下落啦!”作为姜堰和泰州首部入选国家政府文艺奖群星奖决赛的曲艺作品《苏中红嫂》,就像姜堰和泰州的早茶牵动了多少家乡人的心啊!
从旅居北京的姜堰籍卢福祥将军,到红嫂原型的东台冯秀英以及南京的后人,再到扬泰两地的编导演职人员,还有国家省市区的各级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姜堰名人》《三水文苑》的读者群和戏剧评话观众。嘿嘿!红嫂梦圆,也算是功德无量啊!
这艳阳高照的古月楼,是福地,是福音,楼不大但幸福很多!这冉冉升起的姜堰早茶,有雅居,有雅集,茶不浓但回味无穷!想起与编辑的约定,敲打出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诗、书、画、印”俱佳的陆明老师能不能附上一份手作:
在
姜堰
古月楼
天水雅居
有一道早茶
叫作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