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姜堰:四大产业“芯片”固稳振兴“底盘"
“今天,我们向上海曹安市场又运送现采的芦笋4吨,保障上海市民‘菜篮子’不受新一轮疫情的影响。”江苏姜堰白米镇大安村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宏珍爽快地说。

大安村芦笋连片设施大棚种植面积达到610亩,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312户,注册商标“大安芦笋”已成为当地“香悖饽”的富民产业,去年该产业纯收入达到600万元。像大安村一样有自己主导特色田园产业的村,在姜堰区2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铺天盖地",特色田园产业“芯片",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大动脉"。


“近年来,姜堰区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好,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现代乡村特色田园产业体系,精心打造出‘优质稻麦、精品果蔬、特色水产、优质畜禽’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特色田园乡村留住了‘诗和远方’。” 姜堰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骆小兵话的底气很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姜堰区按照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产业强镇、区级打造产业集群的理念,用实功、发全力。一个又一个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的乡村振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全区东、南、西、北、中,建成了50万亩绿色稻麦示范点,14个镇区都有“样板区”,建成了以沈高、蒋垛、梁徐、张甸等镇区的精品果蔬生产基地,建成了以溱潼、淤溪、俞垛等镇区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建成了以大伦镇为中心的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到去年底,姜堰区200多个行政自然村,村村都有拳头项目。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走出了一条特色明显、附加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创争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4个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产值超4亿元,合作社180多家,带动农户赶4000户,拥有注册商标9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去年又新增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一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一个。创成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泰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近20个。姜堰大米、溱湖簖蟹、大伦猪羊等一批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全国地理标志性产品。姜堰大米走上了国家南级科考船“雪龙号”的餐桌,大伦“姜曲海”猪久负盛名,1958年曾获周恩来总理签名嘉奖,“大伦羊肉”名声鹊起,海伦羊业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肉羊标准化示范场”,与“细毛羊之父”刘守仁院士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3.8万亩耕地被确定为省无公害粮油蔬菜产地。




姜堰区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还实施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商超对接,培育深加工基地,以姜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去年,国家级龙头企业——鑫荣戀果业科技集团在姜堰区蒋垛镇建成了700多亩草莓基地,眼下正是草莓上市旺季,该基地不仅产销两旺,还带动周边镇区10多家草莓规模种植户。

盘大做强农业产业,就是要让特色田园乡村留住“诗和远方”,让田间地头成为共同致富的“梦工厂”。今年1月份,姜堰区委、区政府又出台一号文件,《大力推进“112233”工程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姜堰样板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全区打造1个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争创1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培育2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每年实施30个左右“两社”联动项目,持续开展交通畅通、辜福河湖、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同时姜堰区委办、政府办还出台了推动“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十五条配套措施。

该措施从主导责任、主要责任、主体责任、人才梯队、产业方向、项目管理、对接服务、绩效跟踪等15个条作了明文规定。对村集体主办的“两社”联动增收项目,按该项目当年度村集体新增经营性净收益的20%,奖励参与经营管理的村干部,奖励资金由区镇两级财政按照1:1比例承担。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3年保持100万元以上且每年增幅不低于15%的村书记,优先推荐通过选拔、考录、公开招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

产业联动、产业铸魂,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姜堰区已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铺展了五彩多彩的新画卷。据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学明介绍,到2025年,全区将建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0个、20个以上,美丽宜居乡村达到85%,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200个,集体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110个。示范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以上,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覆盖率达30%,农业主导产业覆盖率达60%。
(姜轩 张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