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田头“无碳工厂” 两万农民共享“生态红利”
麦收过后,泰州市荣华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一天也没有闲着,麦杆和稻壳经过机械多道工序变成了生物质颗粒。昔日,无处去的秸秆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生产的生物质颗粒,全被电厂、印染等企业预定。
“一吨生物质颗粒700元,全年产值超千万元,200多跟着我的村民都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业主姜龙幸福神态写在脸上。
据他介绍仅此一项,每个村民一年纯收入最多的有8万元,少的也有5万元。

在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像姜茅村的姜龙一样拥有田头“无碳工厂”的村达到12个,占80%。
10年前,姜堰区俞垛镇花庄村引进央企——中国华电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办起了光伏发电项目。据华盛姜堰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艳萍介绍,公司在村南部的450亩沟塘上,用6.5万块太阳板组装,并建造供电房,通过直流与交流的互换,每年向中国电网泰州马华电厂输送2200万度电,以每千瓦时1.25元的价格卖给电厂,每年企业向俞垛镇缴税613万元,同时给村补助23万元。
上面发电,下面搞特种养殖,被人们称为“渔光互补”。能人陈小兵高兴地说:“我己承包了4个年头,主要养殖螃蟹、龙虾和鳜鱼,每年产值都在200万元向上,剔除成本、用工和上缴,纯收入在60万元左右。”就是这座田头“无碳工厂”,让3000多村民拥抱“小康”。这里不仅成了村民的“富矿”,而且也成了全省各地镇村组团来此参观取经的“打卡地”。

近年来,姜堰区俞垛镇加快田头“无碳工厂”建设,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能人回乡建立“绿色工厂”。房庄村能人张茂森,10年前承包400亩水面,搞起提水养殖,专门养殖螃蟹、青虾、龙虾、黄公鱼,不用颗粒饲料,以玉米、螺蛳、小杂鱼为饵,通过打造,这里成了江苏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命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今年该场又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联姻,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张茂森说:“从源头把关,保障舌尖上安全,带动400多名村民向幸福出发。”

在姜堰区俞垛镇宫伦村,全国劳模、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葛兰晓,办起了泰州市金力乳品有限公司,她加快转型步伐,打造从养殖、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绿色“生产链”,去年挂靠央企完达山开发液奶,金力乳品被指定为江苏省学生奶定点生产基地,公司产值、效益双提升,不仅成了本土亿元企业,而且还带动2000多名村民就业致富。
“我们夫妻俩都在这里上班,我是生产操作工,丈夫搞运输物流,俩人全年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村民曹巧梅开心地说。

这几年,姜堰区俞垛镇树立新发展理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守住绿色、发展两条主线。在何祝野村境内,泰东河穿境而过,4家造船厂安顿在泰东河畔,今年4月份,该镇狠下一心,组织工作班子,一个月时间,终于拆除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四座山头”,退耕还田120亩。该镇对污染大的企业该关的关,该拆的拆,让绿色生态环境好景常在,镇区有一家企业,年产值在50个亿以上,是污染大户,村民怨声一片。该镇与姜堰区环保局协同作战,最终关停,村民们拍手称快。
如今在姜堰区俞垛镇,绿色发展成了当下的鲜明主题,2万多名村民在田头“无碳工厂”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尽情奔跑,追赶幸福。

“把‘绿’的潜力不断放大,把‘水’的活力不断激发,把‘气’的质量不断提升。用新发展理念,创成江苏省生态文明镇,打造百姓富、乡村美的俞垛式‘无碳工厂’,让人们在水乡俞垛看见大美姜堰。”姜堰区俞垛镇党委书记冒云底气十足。
(段中富 陈勇华 刘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