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富民强村两社联动 乡村振兴全域推动
一大早,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冯庄村渔业园的农户们就忙着捕虾。新鲜肥美的龙虾,丰富人们餐桌,同时鼓了农户的口袋。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日前告诉记者,良好的“水生态”是该村发展之基。该村改造标准化蟹塘1900亩,实现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100亩、稻田综合种养300亩、澳洲淡水小龙虾繁育基地30亩,每亩可给农户增收4000元左右。

据了解,姜堰区以“112233”工程为统领,大力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项目,创新推广“1+1+N”发展模式,即村党组织领导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等发展模式,强化党建引领,点燃项目引擎,持续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共同富裕,努力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姜堰模式”。
以党建引领为方向,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姜堰区始终坚持将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用活党建阵地,强化基层治理,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全域推动乡村振兴。

走进姜堰三水街道小杨村,记者看到,这里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有着传统的里下河风貌。
“我总共种了400多亩地,平常打理全是我们夫妻俩。”该村家庭农场主卫泽明向记者介绍,10年前,小杨村还是一个房屋破旧、交通闭塞的空心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田地严重抛荒。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党委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村集体将耕地变零为整,分配给承包农户,兴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大家提供机械化服务,实现节本增收。
以富民强村为主题,做优乡村振兴大文章。如何给乡村带来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实现富民强村梦?走进溱湖绿洲小杨人家民宿景点,映入眼帘的是田野、小河、水车、灰墙黛瓦……一幅“枕水人家”的乡村山水画给出了答案。

“文化创意嫁接传统村落,结出的是美丽经济硕果。我们把文化创意带入乡村,助力乡村游提档升级,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吸引村民回乡、市民下乡,拉动乡村进一步发展。”姜堰三水街道小杨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政表示,现在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从特色种养到露营经济、电商直播带货,一大批“新农人”用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让农村潮起来、火起来。
产业结构的丰富多元带来收入结构的丰富多元。如今的小杨村家家吃上“产业饭”,处处可见“新农人”,让蓬勃发展的产业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创富机会。

以“姜堰样板”为品牌,走好乡村振兴致富路。项目建设是“两社”联动的引擎,姜堰坚持因地制宜选项目、因村制宜建项目,对照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7种类型项目,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三水街道“小杨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泰州市小杨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泰州市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乡村旅游型项目、罗塘街道“银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穆家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乡贤协会”的大米产销一条龙项目、溱潼镇“河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白米镇“孙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泰州市孙舍富民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乡贤能人”的高效农业型项目……各种类型的“两社”联动项目在姜城大地遍地开花。
仓廪实而民心安,产业旺则日子美。如今,漫步在姜城的田间地头,到处可以感受乡村风景美丽如画,人居环境整洁漂亮,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美丽乡村正渐渐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情的幸福家园。(黄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