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德善之光”辉映“康养名城”
临近退休、术后主动请命战“疫”的基层交警李明;重情守诺、照顾智障瘫痪姐姐50多年的退伍军人邵银明;17载义务辅导数千留守子女的退休教师马如松……一个又一个身边好人,为三水大地树起一根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标杆,犹如点点星火汇聚起一个城市的德善之光,为文明城市建设照亮道路,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

城市呼唤文明,文明浸润城市。城市的道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犹如一粒种子,播撒文明,收获希望;道德更是一种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上多措并举,持续扩链补链强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道德滋养,积极开展“姜堰好人”“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江苏好人”等各类评选推荐活动,以先进典型培育促进道德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让德善之光在三水大地处处闪耀。

选树一体,让好人“冒”出来。
连续25年、12年举办“新人新事”和“姜堰好人”评选活动,打造姜堰区最具含金量和公信力的发掘平台;结合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张甸好人”“最美村医”等品牌活动,形成上下贯通的典型选树矩阵;组织先进典型重点推选工作,上榜中国好人16名、江苏好人33名、省道德模范4名、省最美人物6名、新时代江苏好少年3名;该区还对典型报送数量和质量同时作出要求。张甸、梁徐的好人文化和乡贤文化分别在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平台交流展示,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靓丽风景。

今年92岁的退伍老兵刘汝则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立过一等功、二等功。1983年,他离休回乡后一直热心公益,捐款近20万元,先后获评“中国好人”“江苏好人”“2020感动江苏十大年度人物”。“我是退伍老兵,也是老党员。工资都是国家给的,够用就行,群众有困难,我不能不管。”刘汝则经常这样说。

学做同步,让好人“火”起来。
姜堰区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让乡野素人变身网络红人;每月举办道德讲堂总堂活动,重点打造“看短片”“讲故事”环节,引发强烈共鸣。姜堰区分类梳理好人库中300多名道德典型,使之成为党员教育、乡风文明建设的抢手素材;精选好人事迹编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教育读本》,以好人原型创作的《父还子债》获第九届全国曲艺大展银奖,《烛影摇红》献礼国庆70周年。

“少年强则国强”。严慧从小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自强自立,12岁时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并操持家务和农活。2018年,她考上中专,在学校和社会帮助下,带着奶奶一起走进校园,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2021年,她考取本科院校,为了照顾奶奶,又将奶奶带进大学校园,继续一边读书一边侍奉奶奶。“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是严慧在心里对奶奶许下的誓言。毕业后,她想成为一名教师,将社会对自己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严慧带着失明奶奶上学的故事刷爆网络,感动无数人。2022年,她光荣当选第一季度“中国好人”。严慧存善念、行善举,闪耀“平凡人之光”,给姜城百姓带来满满正能量。

尊惠并举,让好人“留”下来。
姜堰区鼓励好人参政议政,推荐好人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邀请他们参加溱潼会船节开幕式、国庆70周年升旗仪式等重大活动,增强荣誉感、使命感。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设“道德馆”,运用多种手段展现身边好人的道德力量和精神魅力;举办“中国好人”发布会,通过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帮助他们步入巅峰时刻、感受无上光荣;常态开展“身边好人”事迹巡讲,提升好人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建立礼遇道德模范工作机制,该区领导率先垂范,区文明办协调民政、妇联等单位,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困难典型活动。度假区、文体广旅局、卫健委等部门为好人量身订制礼遇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黄文婧 茅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