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两社”联动激活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近日,泰州市姜堰区娄庄镇马赛村果蔬大棚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合作社村民正忙着移栽甘蓝,不远处新的钢架大棚已见雏形,这是姜堰区今年“两社”联动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的一处缩影。

今年,姜堰区委1号文件重磅聚焦乡村振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每年实施30个左右“两社”联动项目,促进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互补,催生叠加效应。
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首批28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为了避免村集体经济项目“千村一面”,该区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力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有特色”。
源头发力,优选两社项目
据了解,姜堰区“两社”联动项目在选题上,以富民强村为目标,鼓励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致力唱好“地方戏”,打好“优势牌”。创新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定阶梯式出库计划,目前该区在库项目101个。抓牢项目审题,由村委申报初选、镇(街)实地调研、过堂论证、跟踪把关,择优筛选项目。实施项目定题量化评分,邀请行业专家对初选项目进行现场质询、评比、打分,确定28个项目作为首批“两社”联动实施项目,涉及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旅游发展、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等。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97万元,带动799名农村居民就业,人均增加劳务收入1.1万元。

汇聚合力,推进优质服务
姜堰区出台“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十五条措施,制定印发《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对审定的28个“两社”联动项目进行资金扶持论证,统筹整合5538万元项目资金用于“两社”联动项目建设。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挂钩项目,指导村(社区)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和区域主导产业厘清增收思路、谋划发展方向、编制项目方案。该区聚焦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和联动项目建设,结合年轻干部个人专业背景、素质潜力,综合比选13名区级机关副科职领导干部和13名优秀年轻干部全脱产到镇(街)担任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见习镇长(主任),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汇智聚力。

措施强力,完善机制建设
“量体裁衣”配套完善机制建设,力保项目“走得下去,拿得上来”。明晰项目投入机制,指导村(社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公司)+上争项目资金+村干部参股+能人入股”等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确保项目运行机制,依据各村(社区)发展项目的类型和集体经济的差异,形成了村集体直接经营、发包经营和村企联合经营三种运行机制。探索项目分配机制,总结出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村集体保底分红、按比例分红等三种收益分配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指导镇(街)建立专班服务制度,明确每个“两社”联动项目的挂联人员和监管人员,让项目从谋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有服务、有监管。

保障有力,护航健康发展
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指导村(社区)购买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雇主责任险抵御自然风险,紧密与供销社、商超、龙头企业合作共赢抵御经营风险,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抵御廉政风险。挂钩联系组常驻项目一线,聚焦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聚焦资金安排的衔接与监管。指导项目村(社区)严格执行《泰州市姜堰区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两社”联动资金管理。指导“两社”联动村加强村级财务和合作社规范管理,健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全过程动态监管项目资金。(张燕 张於平 杨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