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广发“英雄榜” 只为“堰归来”
凛冽冬寒挡不住引才脚步。连日来,泰州市姜堰区引才专员胡月洲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上海、湖南等地高校,开展校园宣讲和毕业生座谈,为2023年姜堰区招才引智造势预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姜堰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出台人才强区政策意见,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姜30条”,系统集成“人才5条”,步入人才发展快车道。
“人才月”招贤聚智。前不久,2022年姜堰区(上海)大健康产业投资说明会暨“堰归来”同城英才汇在上海举行,姜堰区发布康养名城“英雄榜”,邀请更多领军人才、创业团队挂帅出征、建功姜堰。
不论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还是学有所成的技术专家,抑或是准备带项目创业的商界新锐,都能在姜堰人才“地图”中找到个人定位。
今年37岁的陈嘉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姜堰区引进的首位外籍高科技人才,曾就职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半导体器件研发机构。2018年,陈嘉入职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4年来,在他带领下,企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性技术难关,建立了世界第一条N型双面TOPCon电池生产线,并打破了国外供应商核心设备的垄断。
2022年6月“人才月”期间,姜堰区主办了30多项主题活动;招商引才百日竞赛期间开展双招双引活动52场次,签约亿元和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6个;“堰归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迎来304名在外学子。
“多平台”成就事业。人才平台不仅是姜堰区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也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2022年11月14日,现代科技产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获批“江苏省留学人员之家”,建立“创业导师+专业孵化+菜单式服务”模式,集聚20多名导师开通“培训直通车”,建立点对点、一对一服务制度,链接资源要素,提供优质服务。
为苏中药业留美博士唐海涛“黄葵胶囊”研发靠前开展科技服务,帮助成功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获省财政资金资助2000万元;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帮助衡川新能源融资2亿多元,专班服务、现场办公、协助解决企业蒸汽需求难题,30天架设4000米管道,投产时间比预期提前3个月,2022年成功申报省级重大项目……姜堰区通过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平台,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等优势领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围绕主导产业和技术需求,姜堰区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建成姜堰区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泰州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新材料(泰州)研究院3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6家、星创天地3家;建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1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61家;推动离岸孵化工作,借助先进地区科创资源优势,在源头遴选优质项目、引进高端人才,补齐创新要素短板。
“软环境”提升品质。姜堰区通过提升“软环境”免除人才后顾之忧,让有冲劲的创新“种子”破土而出。2021年6月25日,该区成立人才金融港,打造集政策咨询、银企对接、企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泰州市首家人才金融服务综合平台,9家银行与9家人才企业签约授信项目。
姜堰区创设“堰才投”“堰才贷”“堰才保”,解决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等难题;人才金融港“通航”后,金融机构发放“人才贷”34笔7200万元,授信总额3.88亿元。
2021年6月9日,该区为2020年度税收和社会贡献突出的40名企业家颁发“三水英才卡”,为持卡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优待,让各类人才在姜堰区这块创新创业热土上发光发热。
姜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成运营招才引智运营中心、项目孵化中心、活动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展示中心,高标准打造全功能产才融合综合体,开园仅两年,已向用人单位输送各类人才7000人次。
姜堰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2年11月30日,该区柔性引进院士13名,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5名、省“双创人才”28名、省“333”高层次人才27名、省科技企业家16名、市科技企业家96名,人才总量达12.98万名。(记者 王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