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提升场馆效能 释放省运“红利”
借助第二十届江苏省运动会的东风,泰州市姜堰区建成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体育馆和游泳馆。“两馆”规格很高、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承载能力强,不仅可以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企业年会和展销会,也可转换为剧场舞台,承载歌舞剧和文艺演出。与此同时,姜堰区改造升级了体育为民突破工程,建成体育公园4个、健身步道16条,改扩建多功能运动场13个。“两馆”的建设和相关设施的配套升级,补齐了姜堰体育设施短板,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窗口,实现了“办好省运会、靓丽一座城、幸福一城人”的构想。

但是,随着赛事任务的圆满完成,商业化程度低、运营及管理成本高、“开门即亏钱”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摆在面前。场馆管理与使用脱节、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经营项目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配套政策不健全、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失、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凸显,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坚持本体化运作,充分体现公益属性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经营方式,体育场馆都应秉承体育本体产业、坚持公益属性,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提升群众体育影响力。通过举办群众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大众游泳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吸引群众现场观赛,带动群众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提高群众体育的覆盖面。
增强群众体育活动参与度。定期举办“群众健身达人秀”、“万人乒乓球赛”、广场舞以及职工文体活动等群众性活动,做到“周周有小赛、月月有中赛、半年有大赛、年终总决赛”,增强氛围、扩大影响。
提高体育场馆的吸引力。坚持惠民导向,实现场馆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通过场馆健身卡充值奖励、返现奖励、比赛活动有奖互动等形式吸引群众,力求各类群众性体育项目向社会免费或是低收费开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省运会的“红利”。

坚持品牌化经营,持续激发运营活力
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体育赛事或将迎来重大利好。这也为场馆的经营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要学习借鉴绍兴、苏州等地“办大赛、办精赛、创品牌”的经验,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精品赛事,打造本区域赛事品牌,激发场馆运营活力。一方面,要做强“存量”。精心谋划,利用“康养名城”建设的生态金字招牌,借鉴承办省运会项目的经验,继续筹办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环湖自行车赛、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世界女子围棋赛,展示举办品牌赛事的优势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做优“增量”。以去年11月锦宸集团与中体竞赛管理公司签订委托运营管理合同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体育品牌赛事,吸引企业以冠名、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拉动场馆品牌发展。要积极汲取发达地区赛事市场化运作能力和做法,挖掘场馆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加强赛事的可行性论证和管理,推进品质赛事,树立品牌形象。

坚持融合式发展,努力推动产业增效
融合式发展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途径。场馆各方应结合场馆特征、区位优势等创新规划,跳出体育干体育,增加场馆发展的源头活水,推动产业增效。
体旅融合。依托姜堰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场馆为平台,精心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赛事示范基地。利用场馆的建筑、灯光、喷泉、环境等元素,打造体育旅游新模式,做大省运后场馆“赛事经济”。前不久,“江苏姜堰湿地康养体育旅游休闲线路”再次成功入选“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名单,这为场馆开展体旅融合添置了新资源。
体教融合。探索场馆向学校开放新模式,帮助学校开展学生游泳、球类、健身等体育训练,助力中小学生体适能培训,成为姜堰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拉动青少年体育消费。
体卫融合。围绕“健康姜堰”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具有体能检测、健康养生、健身锻炼等综合功能的健身医疗综合体,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文体融合。通过对场馆空间功能的灵活变动,在赛事的空余档期,承接文化、娱乐、展会活动;切换场馆空间成小影院、小剧场、报告厅等,实现空间利用和场馆收益双提高。此外,可以依托里下河地区文化、会船文化等创意研发文创产品。
体商融合。整合运动前后的消费需求,依托场馆打造出与之关联的消费场景,如利用集装箱打造可移动的轻餐饮、轻购物店铺,提供市民运动后休息的柔性空间,促进消费连接,提供增值服务。
坚持组织化保障,统筹提升场馆效能
省运后姜堰的场馆利用已经处于“攻坚期、窗口期”,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合力,统筹提升场馆的利用效能。
做好顶层规划。姜堰区委区政府要把场馆运营管理列入全区性重大项目规划,制定指导性意见,推进场馆赛后利用进程。要鼓励运营单位市场化经营,充分释放场馆综合资源,致力打造成高水平体育训练和比赛基地。要通过财政预算、整合体彩公益金,探索设立全区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配套扶持场馆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同发力,及时协商解决场馆运营管理中的难题。要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在场馆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延伸群众体育产业链条,促进良性发展。
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利好全力上争各项补助资金。争取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姜堰区体育产业发展信贷产品,配套扶持场馆产业建设。积极编制体育产业招商指导目录,与品牌健身器材、体育服装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在更换赛道中寻找商机、弯道超车。
强化人才保障。重视培养本土化、区域化、高端化体育产业人才的同时,通过招才引智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创新团队,以“人才强体”战略全面提升场馆运营管理水平。
路虽远,行必至;事虽难,做必成。作为姜堰新的地标性建筑的体育场馆不应该只是一个城市符号,我们期待着它成为姜堰体育经济的“聚宝盆”、体育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我们相信,作为姜堰首个以PPP项目运作的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定能够爬坡过坎、风生水起,成为姜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必将为“康养名城”建设增添新的光彩。(耿朴凡 徐宛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