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姜堰区:全力打造“康养名城”生态名片
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坚持党政同责,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姜堰区建强机制保障,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落细落实;厘清责任分工,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明确13个镇街(园区)和45个区级部门(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变“两张皮”为“双肩挑”,确保重点工作有部署、有推进、有落实;优化考核机制,设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相关部门更好履职、各镇街(园区)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坚持源头预防,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承载力。姜堰区坚持把产业经济“含绿量”作为核心指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在全省率先取消化工园区定位,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耗煤清零、GDP连跨700与800两个百亿元台阶。系统谋划“1+4”产业布局,支持鼓励石油钻具、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高标准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深入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共建,完成“十路十点”绿化提升改造18万平方米,建成开放中天植物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修复湿地380.13亩。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打造“文、康、体、商、旅”融合发展新旅游,推动溱湖旅游实现年接待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双提升;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市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系统施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姜堰区狠抓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深入开展清洁城市、餐饮油烟、工地扬尘等专项治理,近3年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72个,将240家重点企业列入重污染天气管控清单;深入落实河湖长制,2021年、2022年高质高效建成幸福河湖172条,其中2条获评省级“幸福河道(段)建设示范工程”、5条获评市级“十佳”、11条获评市级“五星”幸福河湖,2023年202条幸福河湖建设进度达90%;全面启动编制《姜堰区全域治水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水环境整治,开展水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连续3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Ш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销号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做好污染土壤治理工作;强化危废处置全流程、全周期监管,截至2022年底,274家危废企业全部纳入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常态化监管和药肥“双减”工程,不断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升环境监管和服务水平。姜堰区持续推进工业集聚区涉气企业整治、储罐专项、铝灰大排查、涉氟企业水专项、“两治一提升”等专项执法行动,始终保持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创新建立“执法能手帮扶队进园区”管理模式,对园区企业环境问题全覆盖排查。今年以来,该区以现代科技产业园为试点,执法能手帮扶队跑遍园区90多家企业开展帮扶,形成《帮扶服务清单》,帮助企业解决环保实际问题150多个。开展“企业环保接待日”活动,面对面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环保政策、技术、管理等问题,接待企业150多家,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和困难180多项。
据介绍,姜堰区将锚定“康养名城”发展定位,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更高标准推进绿色转型,以更大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以更实举措提升生态价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吴楚鹤 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