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5月07日
新闻详情-首页

泰州姜堰:“农”墨重彩 绘制千亩旱田“丰景图”

2024-06-06 10:53:18 姜堰新闻网

道路干净整洁,河流波光潋滟,千亩旱田里杂粮长势正旺……走进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华杨村,特色田园风光铺陈眼前,令人心旷神怡。华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吉昂说,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如今的特色田园乡村,是发挥旱田优势发展杂粮产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华杨村地形平坦,是典型的通南地区高沙土农业型村庄。世世代代的村民习惯种植稻麦和传统蔬菜,效益不高,遇到荒年甚至亏本。吉昂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杂粮以其营养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青睐,消费呈增长之势,经济价值也相对较高。近年来,华杨村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高沙土优势,整合全村千亩旱田资源,建成210亩旱粮育苗孵化基地、860亩旱粮种植基地,培育种植12种旱粮作物,绘成了多姿多彩的“丰景图”,每亩比种植普通稻麦增收1000元以上。

行走在6米宽的高杨路上,两侧风景尽收眼底,路西的钢架结构智能大棚,长长的白萝卜正值采收期,棚外的50亩青豆苗绿意盎然。种植大户朱燕说,这茬萝卜卖了,就种植青豆等杂粮,萝卜叶就地埋土腐烂成有机肥,有利于杂粮生长。朱燕是徐州人,原来一直种植果蔬,去年慕名来到华杨村,流转承包了120多亩旱田,轮番种植果蔬和杂粮,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用工20多人,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高杨路东是旱粮育苗园,一块块杂粮田连成片,每块田的田头竖着景观木窗格牌,图文并茂展示着荞麦、藜麦、花生、黑豆、芝麻、薏仁等作物的品种和功效,田间铺设着石子木板间隔的慢行步道,可供游客观赏。

约10亩的藜麦苗田里,几个村民正忙着薅草。村民陈云英说:“家里的农田流转了,我在家闲不住,帮村里干些农活,每天有收入。钱不重要,关键是出门看看风景,活动筋骨,还有成就感。”

为放大小杂粮基地示范效应,华杨村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村民以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先后培育出“甸上人家”电商、俞家佴农村电商、旱粮农产品加工厂等产业主体,辐射带动全镇推广旱粮种植近万亩。

走进华杨村旱粮品鉴中心,旱粮展销、品鉴、直播等功能区域划分合理,各种杂粮和代餐粉整齐排放在展销区域。吉昂介绍,这些杂粮及加工成的代餐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助力泰州市甸上人家农产品销售公司年增加销售额100万元。电商平台直接与本村种植户签订稳定产销合作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增加种植户收入。71岁的村民严建华利用1亩田的边角地种植杂粮,年增收5000多元。她说,边角地种上小杂粮,长出新“丰”景,富了自己的口袋,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2020年,华杨村创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这几年,华杨村锦上添花,多方筹资400多万元,整治老葛港河,建成旱粮仓储加工中心、旱粮文化园、亲水栈道等10多处标志性、实用性景点,常态化发动村民开展“村庄清洁日”“义务清扫日”公益行动,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

华杨村构建了从培育、种植、收购到仓储、加工、营销一条龙的全链条体系,塑造了一批融入杂粮元素的景观小品,拉长了杂粮产业链。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1.5万元。吉昂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华杨村将继续围绕“五谷旱粮”特色产业,建设旱粮科普示范园等青少年户外教育基地和游客服务中心,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培植杂粮新品种,丰富乡村研学内容,做大做强杂粮产业经济。(钱宏斌 堵娟)

10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