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从“春日浪漫”看城市“慢享时光”
从“春日浪漫”看城市“慢享时光”

春日的姜堰如同一幅水墨长卷,溱湖的篙船划破晨雾,油菜花海在阳光下流淌成金河,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回荡着千年时光的跫音。这座以“康养名城”为定位的“千亿之城”,正在用文旅的“春日浪漫”与城市的“慢享时光”,书写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治理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非遗会船激荡的文化传承中,也藏匿于口袋公园改造的绣花功夫里,更彰显着城市更新浪潮下的人文关怀。
姜堰的春日叙事,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展演。溱潼会船节的千年传承,在新时代被赋予竞技体育的现代内核。1246名参训队员的篙起篙落,既是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更构成全民参与的现代仪式。当山东游客陈志联在教练指导下体验撑船时,非遗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载体。这种转化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激活——通过设立规范赛事、开放非遗展演,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文旅IP,让“世界最大水上庙会”从民俗奇观升华为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
油菜花海的运营更显巧思。溱湖湿地、河横村等地数万亩金色波浪不仅是自然馈赠,更被设计成多维体验空间:无人机航拍者的取景框里,晨雾中的小船与花海构成电影级画面;汉服爱好者的油纸伞下,古风穿越剧在青石板上演;亲子家庭的竹编花篮中,落英缤纷化作自然教育素材。这种场景化营造,使自然景观成为文化消费载体。田园市集里菜籽油与草鸡蛋的香气,恰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在姜堰的街头巷尾,微更新、微改造丈量着城市的宜居指数,勾勒着市井烟火的生动图景。振兴北路游园变身“拾光园”,展现城市治理的细腻笔触:麋鹿雕塑与天目山遗址仿真文物的植入,将城市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地标;生态停车场与充电桩的设置,则让历史文脉与新能源时代悄然对话。37个口袋公园的更新提升,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规划愿景落地为生活日常。老旧小区加装的15台电梯,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垂直改造,更重构邻里关系的社交维度。当市民张宏林在新车棚前感慨环境改善时,微更新已悄然改变城市的社会肌理。
姜堰的“慢享时光”本质是套精巧的时空管理术。小杨人家临水民宿、华侨城的草本温泉、北大街文化街区的非遗工坊和文玩市集让人重拾“从前慢”的闲适。在住建局“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蓝图中,5G智慧路灯与青砖黛瓦的传统街巷达成微妙平衡,印证着快慢交织的治理哲学。
当城市更新从“拆改留”走向“织补绣”、文旅发展从流量追逐转向深度体验,姜堰模式或许正在揭示:真正的城市竞争力不在于天际线的高度,而在于街巷间流淌的时光温度。这温度既在非遗传承人的皱纹里,也在孩童追逐风筝的笑声中,更在每一个市民“生活在姜堰很美好”的朴素表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