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梦工厂·和谐曲·赞美诗

梦工厂·和谐曲·赞美诗
日前,淤溪镇、江苏农水投资开发集团与同程旅行在苏州完成鲍老湖片区农文旅项目签约,标志着淤溪镇在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从淤溪镇鲍老湖片区的文旅开发到张甸镇的和美乡村建设,再到蒋垛镇的红色文化传承,我区以创新思维和系统布局,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联动的乡村振兴路径。
田园“梦工厂”,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的蝶变。在张甸镇丰源蔬菜种植合作社,智能化控温、调光、配水设备为幼苗生长提供精准的环境保障。与此同时,省农业科学院的新品种引入让番茄、辣椒等作物的产量、效益大幅增加。通过强化项目服务保障、推动技术下沉,农业不再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词,而是成为高效益的“绿色工厂”。
家庭农场的集群化发展则是另一大亮点。冯庄村簖蟹市场年销售产值超亿元,40多家商户形成规模效应;三水街道桥头粮食种植家庭农场集聚区整合资源,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优化。这种“家庭农场+市场”的模式,既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又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农文旅“和谐曲”,生态保护与文化赋能的共振。鲍老湖片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专业运营”的合作模式,形成“一湖三村”的全域文旅格局。项目强调“景村融合”,既为游客提供文旅体验,又为村庄预留发展空间,实现短期收益与长期规划的平衡。蒋垛镇的红色文化传承则为农文旅融合注入精神内核。苏维埃纪念馆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通过“革命遗址保护+红色研学提升”双轮驱动,打造出“实景体验+数字展陈”的宣教模式。这种文化赋能不仅激活历史资源,更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文旅产品。
乡村振兴“赞美诗”,集体经济与民生福祉的双赢。顾高村“顾之家”物业公司的案例极具启示意义。通过党建引领“两社”联动,该村以200多万元设备投入承接集镇管护业务,不仅实现集体增收237.3万元,还带动42名特殊群体就业,临时用工年均增收1.35万元。这种“公共服务产业化”的模式,既破解村级经济“缺资金、缺资源”的难题,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效能。
区级财政每年划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集体经济,更以“两社”联动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1+N”的可持续发展格局。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44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以下。这些数据背后,是我区对“富民强村”理念的精准把握,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区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系统性的创新工程。当政府、企业、村民形成合力,当传统资源与现代要素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可触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