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义茶亭|乡村工匠,破局乡村振兴的两栖力量

2025-04-21 16:48:16 来源:江苏姜堰

​乡村工匠,破局乡村振兴的两栖力量

在乡村振兴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乡村建设工匠不仅是传统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者,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破局先锋。从我区210名持证工匠的实践样本到全国13万乡村工匠带动460万农民增收的宏观图景,印证一个事实:当传统技艺与现代治理体系相融合,乡村工匠正成为破局乡村振兴的两栖力量。

技艺传承,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的基石。我区将非遗传承人纳入师资队伍,通过“理论+实训”的立体化培训,让传统技艺在标准化教学中获得新生。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既避免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又赋予传统技艺蓬勃的生命力。当田卫平这样的普通村民通过系统培训成长为持证工匠,其意义已超越个体职业能力的提升。他们手中的瓦刀与墨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媒介。在溱潼镇龙港村的农房建设中,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安全规范结合的“创造性转化”证明,传统技艺不是乡村振兴的负累,而是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产业振兴,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跃迁。乡村工匠对产业振兴的推动,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传统竹编从农家自用品升级为设计感十足的文创产品,刺绣技艺借助电商平台走出深山,这些案例揭示着乡村产业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型密码。我区建立的“工匠信用评价体系”和“良性市场竞争机制”,为这种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当43名通过严格考核的工匠获得等级证书,他们承接的已不仅是砌墙盖房的简单劳务,而是包含设计优化、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的综合服务。这种职业化转型,使得乡村建设从零散用工转向专业化服务供给,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注入可持续动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门与农业农村局的审批流程联动,将工匠资质纳入农村建房管理,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建设质量,又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

治理创新,多元共治格局中的工匠新定位。我省构建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匠培育模式,展现治理创新的多维向度。在我区的实践中,动态管理的信用评价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这种透明化机制既形成行业自律,又倒逼工匠持续提升专业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工匠责任制”的探索。将农村低层住宅质量安全责任明确到具体工匠,这种权责对等的制度安排,既符合《乡村振兴促进法》中“质量兴农”要求,又重构乡村建设领域的责任链条。

然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如何避免“重证书轻实效”?传统技艺创新怎样平衡文化本真与市场需求?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当更多“田卫平”们通过系统培育成长为新时代乡村工匠,乡村振兴便拥有最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撑。当乡村工匠既能挥动传承千年的鲁班尺,又能熟练操作BIM建模软件时,乡村振兴便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2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