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夜间市集重构公共服务生物钟的姜堰实践

夜间市集重构公共服务生物钟的姜堰实践
凤凰文化广场上30多个红帐篷构成的“服务矩阵”,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从“政府配菜”到“群众点单”的范式转变。电子心愿墙与技能墙的实时交互,将蒋垛镇便民市集的“民事大家谈”机制数字化升级;集章打卡动线设计则延续了罗塘街道“点亮星夜”市集的参与式治理经验。这种精准对接不仅体现在天目山鲜桃等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上,更反映在政策咨询区针对安居需求的“一对一”解读服务中——正如梁徐街道修路工程展现的“民呼我为”逻辑,姜堰正通过资源下沉构建民生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
夜间经济的社会治理附加值。选择晚间黄金时段举办,是此次市集最富创见的时空设计。借鉴“姜湖宴”美食嘉年华的夜间运营经验,活动巧妙融合三个时空维度:便民服务的效率时段(18:30-20:30)、文化展演的休闲时段(文艺演出)、体育互动的活力时段(苏超联赛直播)。这种分层运营模式,既规避了城管潮汐摊区曾面临的时段冲突问题,又复制了万象商圈“赛事引流+公益转化”的成功路径。当迷你足球场上的欢呼与反诈抢答的喝彩交织,展现的正是公共服务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的跃升。
文化IP激活社区共同体意识。漆器雕刻体验区的人流如织,揭示出文化认同作为治理纽带的核心价值。与“1+N”党群服务矩阵中红色博物馆的做法异曲同工,此次活动通过非遗匠人现场展演,将单向的文化传输变为双向的能力建构。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交响曲”的隐喻——正如“十三太保”娃娃机用萌趣形象化解文明宣传的刻板印象,姜堰将政策宣讲融入市民自编节目,使交通安全知识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中获得新生。这种“硬政策软表达”的传播智慧,让基层治理既有秩序之美,更有人文之暖。
从“心邻心”到“全域联动”的进化之路。罗塘街道负责人口中的“一站式便利”,实则是姜堰区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缩影。对比五月首期市集,此次升级体现在三个维度:服务主体从街道单干到多部门联动(融入交警、派出所等专业力量)、服务内容从基础民生向发展需求延伸(新增优居优选咨询)、服务载体从实体空间向数字空间拓展(电子心愿墙应用)。这种进化与天目山街道“睦邻空间”的发展轨迹形成呼应,标志着姜堰正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的完整生态。
当广场大屏的苏超赛事与便民摊位的人声鼎沸同框,这幅“服务无界”的画卷,已然超越活动本身的意义。它预示着一种可能性:当公共服务真正尊重市民的生物钟、审美趣味和社交习惯时,“幸福有邻”就不再是宣传标语,而是可触摸的生活日常。在这个夏夜,姜堰用30顶红帐篷丈量出的,正是治理现代化与市井烟火气的最美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