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5月07日
新闻详情-首页

水润姜城 泽惠民生

2018-12-06 17:17:23

水润姜城 泽惠民生

区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 许健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全面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资近60亿元,形成了“一线分两区、江淮济百川、纵横相交错、灵气聚溱湖”的水利现代化空间布局,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夯实水安全,构筑了坚固的防洪屏障。我局结合流域、区域规划和水情、工情,建立了覆盖全区的防洪工程体系。在里下河地区实施圩堤、圩口闸、排涝站建设,在通南地区实施河道沟塘疏浚、电灌站及衬砌渠道建设,累计投入近35亿元,轮浚区镇村三级河道4387条次,加固圩堤1680公里,建设圩口闸836座,实施圩口闸电启闭改造560座,更新改造泵站5300余座,衬砌渠道2640多公里。2003年城市防洪管理职能划入后,我局大兴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累计投入9亿多元,先后实施了三水河、鹿鸣河、府前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新建了中心闸、鹿鸣闸、罗塘闸站等一批控制性建筑物,同时还配套了汤河、种子河等活水泵站,通扬沿线的节制闸基本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高标准建成防汛防旱决策支持系统,并与省市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为科学防汛提供了保障,成功抵御了多次超强台风和突发性强降雨,多年来,全区未发生水患灾害。2010年至2014年期间,我局牵头指导农村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投入资金4.8亿元,实现农村引长江水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全覆盖,让全区63万农村人口全部饮上了长江水,同时规范供水管理,启动应急水源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治理水环境,贯通了配套的河网水系。我局按照“全域规划、全域治理、全域清流”的思路,逐年推进“大中小微”水系治理,累计投入近20亿元,疏浚区镇村三级河道2800余条,初步形成通南直水通连、城区水景交融、里下河曲水环流的水系架构。在里下河实施了国家、省重点工程卤汀河、泰东河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两项工程境内总投资近10亿元,航道等级由五级提高到三级,极大地改善了沿线防洪设施、生活环境、交通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围绕打通水系“主动脉”精准发力,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老通扬运河以及中干河、周山河实现境内全线疏浚、护坡、绿化,与疏通后的生产河、运粮河等区级骨干河道,形成“四水东进、七水北流”。城区河道全面实现水体畅通,呈现“六横八纵”。策应乡村振兴战略,疏浚整治农村河塘,助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清流碧波荡漾,绕村依庄。

保护水资源,捍卫了健康的河湖生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成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省级验收,创成“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示范区”;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在创成“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启动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建成省市区三级节水型企业32家、节水型单位58家、节水型社区25家,走出了一条丰水地区转变发展思路、构建生态文明的节水之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建立河湖网格化巡查机制,依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在全市率先采用无人机巡查管护河湖,在全区逐月开展河湖集中管护日行动、利用微信工作群反映问题处置全过程,这些做法在全省产生示范效应。

修复水生态,绘就了秀美的水韵画卷。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大力实施溱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让从前湖床淤积严重的“野湖”有了湖幽水静、民风浓郁的独特风光,打造了长三角著名、全国知名的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身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统筹推进“水美乡村”建设,5个镇、27个村分别创成省水美乡镇、水美村庄。投资1亿余元,在通南地区实施了水生态调度控制工程,利用沿江泵站引水,形成通南地区的生态调水保水控制体系。大兴水文化建设,彰显“一河一景一文化”特色,建成罗塘河的“百龙戏水”“历代龙雕”“沟通江淮”景观带,鹿鸣河的“阴阳八卦图”“三水神针”“诗赋石刻”,以及中干河河滨广场、溱潼北大桥等水风景,打造了一处处旅游休闲的自然佳所。

水润万物生辉,万物上善若水。展望新征程,区水利局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智者乐水的素养、勤者治水的担当、廉者如水的修为,致力服务“一城三区”建设,倾力打造“秀水环城、丽水绕村”的“水韵三水”名片,助力姜堰高质量发展。

1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