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5月07日
新闻详情-首页

忆“姜中涵河”整治工程

2018-12-06 17:17:24

顾荣圣  1948年10月出生,退休人员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水利以服务农业为主。风调雨顺是农民的期盼,水利的投入除大型工程以国家为主外,其他中小型水利工程以农民投入为主,旧社会称之为“劳役”。改革开放前是农民统筹,素有“自吃饭,带草烧,工钱不到府上要”,农民挖河是天经地义的事。

1982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年,京杭大运河整治中埂切除,国家投资,有泰县的民工任务,经费包干使用。当时农机局有位老局长编了句顺口溜:“层层包、层层交,包到人、早完成。”工程当年年底结束,节约了部分资金。

姜中涵河南起老通扬运河,从姜中东侧向北蜿蜒曲折至三机厂西侧,绕过三机厂向东,至石桥口(老小猪行)折向北益众油厂西侧连通姜溱河。当时的状况是老姜中的西侧有一小矮坝,坝内埋设一个小涵洞,坝的南侧有个简易泵房,通俗称之为“姜中涵”。姜中涵河整体淤积严重,丰水期高水位时可利用上下河的水位差,引到一些水改善水质。通南低水位是引不到水,用16吋泵翻水,但也是杯水车薪。

当时县政府出面与水利局协调,准备动用京杭大运河工程的包干节余款。1983年春,泰县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用简易小平板测量,测绘姜中涵河沿线(从老通扬运河姜中西侧-姜溱河下坝益众油厂西侧的新桥)的地形图。

水利局初次进入城镇搞水利算是开辟新领域,拿出规划设计方案邀请科协、基建局下属环保所参加讨论其可靠行,当时条件下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一致认同水利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治水机理。通过上下河水位差,最低水位可引水流量3.0m3/s,断面平均流速达到紊流状态,通过水流增加含氧量,达到水体自身净化的目的。

姜中涵河整治工程设计标准:沿线河道按照最小河底宽4.0米,河口宽22.0米,河底高程▽0.00米,浆灌砌块石驳岸,沿线建两座桥梁,三机厂西侧新建“利民桥”,小猪行北边新建“北市桥”,在姜中涵河的老通扬运河口新建节制闸,从广播站东侧起到县二招东侧迎宾桥南采用半圆拱涵上面填土用作农贸市场。

姜中涵河整治工程于1983年冬开工,1984年5月底前竣工。

在整治实施中有两段进行裁弯取直:一是姜中西北侧至广播站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二是老通扬路至沈家桥河之间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顺应水的流态,整治了小角度水流转弯,同时节省土地。

填平的死沟头、臭水沟主要有:河东侧原姜中与橡胶厂之间的一条东西向臭水沟头;原县二招东北侧詹家汪沟的全部和毛家汪沟东段;河西侧有老县二招前面的臭水沟。

姜中涵河整治后改变了沿线的脏乱差环境,沿线的下水道出口通畅,部分解决以往排水不暢局部受淹的状况,城镇居民普遍拍手叫好。工程竣工后进行河名征集,把“姜中涵河”改名为“三水河”。新建姜中涵命名为“三水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泰县水利局进城搞水利,扬州地区所属县市水利局是第一家。自此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水利,所需资金来源也有一定的途径,水利建设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