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发改委:强化履职尽责 服务发展大局




2018年,区发改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全力争先赶超”工作要求,扎实工作,稳中求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重大项目开工
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1元、20917元,分别增长8.8%、8.9%;服务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同比增长10.7%。
规划编制高效规范。分析全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撰写姜堰区《201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完成《“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分析“十三五”以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下一步推进措施,并通过人大审议。着重分析全区现有的新能源消费现状、存在问题,编制《姜堰区新能源发展规划》。
项目建设稳中有进。经泰州市认定的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完成率为市交计划的118%;经认定的亿元以上新竣工项目55个,完成投资74亿元,完成率为市交计划的100%。总投资40亿元的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项目成功申报为2018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并向省发改委申报2019年省重大项目2个。31个项目列入2018年泰州市“城建新提升”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年度计划投资23.7亿元,目前各项目均按序时进度有序推进。
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溱潼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打造,全年接待游客756.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9.4亿元,分别增长8.4%、10.2%。万家福广场建成开业,时代商业广场、三水新都会主体封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5亿元,增长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实现物流业税收1.46亿元,同比增长32.46%。
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开展4次月度督查,会同政府办、考核办、效能办开展3次季度考核,有效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截至目前,区政府2018年为民办实事十大类32个项目,其中,31项已经完成,1项分年度实施。具体负责实施的火车升级改造工程,临时站房于11月6日正式开通启用,主站房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列入今年改造计划的18个农贸市场进展有序,截至目前,13家市场竣工,5家市场进场施工。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作为国家发改委全国两个试点之一,总投资4.09亿元,建设规模10.26万亩。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配合做好市“两片一带”生态经济总体布局实施工作,编排市级生态经济发展重点任务10个、重点项目16个,区级重点指标10个、重点任务43个和重点项目57个,拟定全区生态经济考核暂行办法。1-9月全区规上非电企业耗煤4万吨,目前已完成削减4.2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编制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重点项目6个。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自2017年7月开始以来,通过平台备案项目532个,实现不见面审批率100%,同时,在平台公布项目咨询电话,提供咨询服务,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从源头上把好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关,不断提升“2+2”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切实提高项目招引质量。为项目方、中介机构、行政部门搭建起集政策宣传、信息查询、咨询沟通、网上办理、服务评议的网上综合平台,以激活项目审批改革服务“加速度”,破除制约审批提速提效的中介环节的“中梗阻”现象。
农贸市场升级督查
行政审批服务
项目预评估
2019年工作思路
推动规划编制扎实开展
加强宏观形势调研。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精准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宏观形势中的风险、机遇、红利,提前做好分析和应对,为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出台文件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编制中部工业集中区规划。围绕“一城三区”规划建设总体思路,创新规划理念,完善编制方法,深入推进“产业强区、科技兴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更高质量提升我区协同发展水平。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重要职能,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我区“2+2”产业体系和“一城三区”功能布局总体思路,对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问题开展研究,准确把握发展的基础条件、趋势变化,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推动项目建设持续发展
健全项目预评估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把好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关,提升“2+2”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做优项目服务。跟踪省重大项目易华录数据产业园的进展情况,为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融创教育小镇等重大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积极上争相关政策;完善项目审批程序,推行“不见面审批”,坚持难办的手续努力办,能办的手续提前办,全力开足审批绿色通道。强化督查考核。加强与督考办沟通联系,要求调整优化我区项目建设考核办法,突出市级目标任务的主体地位,争取考核比重达到50%以上,更加注重项目的质态效益,确保考出压力、奖出动力、评出实效。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方面。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全面拓展“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业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溱湖生态、城区文化、乡村休闲、宗教禅修等片区联动发展,加快由“过境游”“观光游”向“目的地游”“休闲度假游”跃升。商贸业方面。以消费升级为动力,推进三水新都会、时代商业广场、万家福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样、彰显品位的特色商业街,打造以综合体为主要节点,特色街为连接的城区中心商贸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向“新零售”升级,壮大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和水平。物流业方面。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推进物流资源整合,提升华东五金城物流中心、劳武物流园集聚度。依托瑞银国际公共型保税仓库,深化跨境电商应用,着力培育苏中乃至全省最大的内河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健康方面。用足用好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政策,紧扣里下河生态经济区发展契机,依托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导入高端医疗资源,积极拓展特色诊疗、康复疗养、养生养老等健康产业功能,打造姜堰特色医药高地、康复疗养基地和生态颐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