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经信委:开启姜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经信委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总方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克服一系列重大矛盾困难,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工业发展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区委书记李文飙调研经信委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时刻关注经济运行质态和企业涉险情况,加强各类指标的监测分析,预判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走势,以工业经济简报和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及时指导镇(区)和重点骨干企业调整运行策略。全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629亿元,同比增长14.25%;规上工业产值813.8亿元,同比增长7.5%。
工业项目加速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编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惠企政策文件摘编》,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引导企业抓技改、上项目。集中力量对在手重大项目进行跟踪服务,梳理完善了全区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库。全年完成制造业占全部投资的比重76.6%,列泰州市第一名;完成工业投资增幅20.8%,列泰州市第二名,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幅40.2%,列泰州市第二名,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7.4个百分点。
培大育强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上市挂牌,提请区政府出台了企业上市新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牵头召开2次企业上市工作推进会,3次较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培训,多次到企业走访并帮助解决问题。全年乐威医药新增定向融资1亿元,4家企业与券商签订上市辅导协议,里华机械完成股份化改造,并已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递交挂牌申请书。加快企业梯队培育,继续实施“千企升级百企示范”和“小微企业升规模”双升工程,新增规模企业58家,太平洋精锻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实力全面提升。神王集团、中来光电2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鉴定新产品15个;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振华泵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太平洋精锻被评为省级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换人工作,1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车间,3家企业获批泰州市级智能车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70台,培育和引进智能制造服务商2家,推进企业上云123家。
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帮助企业上报泰州市节能技改项目5项,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督促百草园文体等6家企业完成清洁原料替代工作,中来光电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继续深入推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关闭搬迁13家,整治重组16家,改造升级13家,减少化工生产企业23家。狠抓砖瓦企业和中频炉整治,关闭砖瓦生产企业24家,拆除中频炉115台。
为企服务不断优化。组织开展全区工业企业大调研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牵头召开两期企业家座谈会,对企业提出的36条问题,通过跟踪督查机制要求各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取得良好成效。坚持问题导向,牵头开展了涉企减负专项行动,全年为企业降成本超7亿元;围绕企业发展需要组织了“先进制造与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2+2”主导产业企业家及高级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等一系列专题培训,培训企业人才300人次以上,受到广泛好评。
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举办先进制造与高质量发展培训班
举办全区中小企业资本运作专题培训
召开工业经济开放创新大会
2019年,区经信委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围绕“产业强区、科技兴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稳增长、促转型,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推动姜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新能源、机械制造两大产业的支柱性地位,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路径和布局,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两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上下游配套产品和企业汇聚,增强产业竞争力,争取全年两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不断巩固近年来化工整治成效,以化工产业为样板,总结推广经验,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推动金属、医药、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以加快动能转换为支撑,奋力实现工业发展质态提升。始终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加强项目谋划,建好重大项目库,突出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保障,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上市挂牌宣传引导,力争年内新增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修订出台新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大力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认定申报工作,深化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培育,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
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着力破解工业增长难题瓶颈。着力强化运行调度。密切跟进研究市、区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政策体系和考核方法,指导工业经济增长工作,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的动态监测,做好企业经营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及时摸排企业和市场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帮助企业减压力、添动力。继续大力实施“千企升级、百企示范”行动计划和“小微企业升规模”工程,全力推动企业梯队式成长,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全面优化要素障碍破解服务,着力降成本、拓融资、强培训,继续加大挂联服务力度,实施服务企业“一对一”专员机制,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帮扶,集中攻坚问题,限期化解矛盾,努力使一批企业逐步摆脱困难,重现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