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委政法委:共建平安法治姜堰 谱写共治共享篇章






2018年,我区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三大基础工程、四项攻坚行动和五个专项治理,我区相继被表彰为全省、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被省委政法委记功奖励。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孔德平视察信息化实战应用
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纪念活动,图为政法口各单位公务员代表集体向宪法宣誓
聚势三大基础工程,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聚势网格化治理机制创新工程。全区划分居民网格1122个,专属网格68个,全区共配备网格长1190名,专职网格员1009名,兼职网格员691名。高标准建成区网格中心,镇村两级网格中心实现实体化、信息化全覆盖。镇街全部成立综合执法局(大队)。聚势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工程。区公安大数据平台汇聚220类社会信息资源数据23.8亿条,研发各类应用支撑模块和实战工具10余个。全区所有村居视频监控全部实现联网,水电油气重点单位的视频监控安装率100%,电动车二微码防盗车牌安装量突破24.5万辆。区、镇、村三级政法综治视频会议系统上下贯通、联网运行。获评全市唯一的“全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称号。聚势政法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对政法干警的服务保障力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政法队伍鲜明底色。狠抓纪律作风建设,推进全警素质提升行动。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区法院推行审判执行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改革;区公安局将9个基层交警中队整合为5个,组建“雷霆突击队”。2018年,全区政法干警已有62人次获市级以上表彰。
聚力四项攻坚行动,务实筑牢法治堤防。推进依法履职攻坚行动。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观庭审”活动,620人次旁听庭审。深化“一村一顾问”工作制度,出台法律服务微信群考核细则。积极推进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首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并在全国推广。严格执法司法监督,落实限时整改要求和“差案四评”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创新实践,激活社会主体活力,“政社互动”覆盖率100%,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1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133家。定期开展群众法治文化活动,组织法治演出72场次。全区共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4个,形成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风正一帆悬”十里滨河法治文化长廊等品牌。推进矛盾依法化解攻坚行动。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增加到386个。着力实施积案化解专班化工程,建立“专班+专家”工作机制,“四大攻坚”圆满完成,“百县千案”全部化解。推进法治服务攻坚行动。顺利通过市“七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并获肯定。办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法院建立了“五位一体”执行体系,检察院开通“公益卫士随手拍”,公安局组织企业“平安体检”,司法局为辖区百家企业建立“健康档案”,教育局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卫计委建立不良执业行为计分标准,环保局“全国首设村级生态环保委员”项目获评“首批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聚焦五个专项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整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关键领域治安突出问题,精心组织开展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区破获83起涉黑涉恶类刑事案件,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6个。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治理。定期排查迎街店铺及写字楼,摸清摸透区域内从事信息咨询、投资理财、P2P网贷等公司(门店)经营情况,对涉嫌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的,依法依规果断执法,共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7起,涉案金额2.4亿元。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对涉企和扰乱市场秩序违法犯罪严厉打击,开展“护口袋”“护航公益、保障民生”等专项行动,严惩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制售假冒伪劣食药品严重损害群众权益的刑事犯罪,依法处置寻衅滋事、开设赌场、制售假药等案件,及时处置“僵尸企业”。开展特殊人群专项治理。建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基地”“留守儿童维权基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基地”等载体,区检察院打造“三春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辅导室在各级综治中心全面覆盖,区“慧爱”心理服务中心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开展执行难专项治理。2018年,全区结案率79.71%,超长期案件清理工作位列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区法院18天帮助受害人拿到执行款
巡特警大队雷霆突击队授旗、汇报表演
“青春护航 法制讲堂”走进省姜堰二中
首届“百村优品”展销暨“年货节”活动现场
2019年,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立足政法工作主业,扎实推进平安姜堰、法治姜堰、过硬队伍和智能化建设,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全面推动姜堰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内设机构改革,不断优化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提高运行效率,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社会治理新突破。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上下功夫。加强网格治理与便民服务、综合执法的联动衔接,做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早化解。
建立治安防控新体系。把平安建设优良传统与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应用。
取得专项治理新实效。紧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处置非法集资等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机制,深入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控减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
明确队伍建设新标准。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塑造提升斗争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突出实战、实效和实用,全面提升队伍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