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8月07日
新闻详情-首页

姜堰: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

2020-08-22 09:54:21

农村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泰州市姜堰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坚持以“书记项目”为抓手,靶向农村社会组织规范难、管理难等问题,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构建多元、开放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民间‘龙会’以庙会‘迎会’等活动祈愿送福,筹措资金一呼百应,而村级志愿服务活动、为民办实事工程的筹资,群众积极性反而不高。”谈及“党建+基层治理”书记项目的实施动因,淤溪镇党委书记滕智东介绍到,“对‘龙会’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听之任之,要有保有压,遏制其非法活动,发挥其文化引领、乡村治理的正面作用。”

点上着手面上推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激发党建引领下的各类基层组织活力,凝聚共治合力。”姜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蒋炜讲到,“选取里下河‘龙会’作为突破试点,先形成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治理范式,再逐步稳妥有序地在面上推开。”

今年以来,区委组织部以“组局者”身份为“书记项目”搭台铺路,为“党建引领激发‘龙会’正向作用”等书记项目配齐配强项目“外脑”,组建工作专班,凝聚党校、民政局、政法委等单位部门合力,力图通过对“传统组织形态”和“现代治理格局”冲突的案例研究和集中攻关,发挥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叠加效应,让“点上盆景”催生基层治理的“面上风景”,让“一枝独秀”唤醒基层治理的“满园春色”。

党建引领建强矩阵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治理,关键要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各类群体。

针对工作覆盖不到底不到边的问题,淤溪镇以“党建网”为引领,推动“综治网”“安全网”等多网融合,实行“镇党政负责人+村支部+党小组+党员+挂联户”的联动治理模式,从党政主要负责人到镇村干部,再到普通群众,将全镇1500多名党员串并联到1万多户家庭,户户有党员联系,在环节链上不丢一份责任、不失联一名党员、不落下一户群众。同时,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为抓手,将任务清单拓展至各个层级,目前,淤溪镇11个村均已经建立党建网格,“群众有困难有矛盾先找党员、党员有问题找党小组组长”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常态。

刚性规范合理引导

“龙会”在里下河地区经营多年,既需要稳妥有序进行“春风化雨”的引导,又要针对行走在“歧途”边缘的活动进行“强行入轨”。

姜堰区多措并举,明确“堵、疏、管、引”四字方针。立足“堵”,把各种乱象约束起来。对“龙会”现有的迷信活动、组织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活动进行规范,抑制“龙会”不正常发展。着眼“疏”,把文化活动优化起来。探索让“龙会”成为“邻里汇”,把“庙会”变为民俗文化艺术会,引导群众参加正确的民俗活动,树立群众正确的乡风文明观念。严格“管”,把组织运行规范起来。合并“龙会”支会,出台龙会管理办法,推动“老干部”“老党员”担任“龙会”核心成员,从组织设置、成员产生、财务支出、活动开展等方面规范“龙会”组织运行。合理“引”,把正向作用发挥起来。引导有威望的“龙会”成员积极参与镇村矛盾纠纷的化解,发挥“老舅爹”“老姥姥”作用,使得他们找到归属感、存在感、成就感。

活动牵引载体赋能

“过去,农村文化建设是‘土生土长’,自娱自乐的多。现在对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实行报备制,党组织进行统筹,活动规范了,内容层次提高了,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淤溪镇组织委员徐友成坦言。

今年的“党建+基层治理”书记项目不仅从形式上对组织架构进行设计,更注重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有效引领。依托“先锋小院·民意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载体,凝聚基层广泛力量,先后打造形成“‘淤’你解忧”、“众筹脱贫”、“红领姜城·情满三水”等志愿服务工作品牌。截至目前,全区上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推动“龙会”、地戏会等农村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乡村庭院环境整治、留守儿童助学、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中来,获得了群众普遍好评。

“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互动共治实践,是一条赋权、规范、结成、互补的渐进式道路,必将为农村社会治理带来新气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贡献。”姜堰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刁义峰说。

8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