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姜堰:文明实践绘就文明乡风新画卷
一条条水泥路平整干净,一座座农家院落排列整齐,一面面文化墙点缀其间,一间间农家书屋翰墨飘香。走进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的村镇,仿佛游走在美丽的山水画卷里,最深切的感受是乡村的“颜值”高了、“气质”好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镇6个、省级文明村15个……一个个国字号、省字头荣誉成为姜堰文明村镇创建的最佳注脚。近年来,该区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全民参与、全域创建,走出了一条具有姜堰特色的文明村镇创建之路,用文明实践“生花妙笔”,绘就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新时代乡村“桃花源”。

环境卫生“打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覆盖镇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离群众最近的服务阵地,一个个活跃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改善镇村环境的毛细血管。区级层面成立乡风文明、环境治理等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各镇街、村居也分别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丽庭院打造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以美丽宜居乡村打造为载体,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争当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和环境美化员。组织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彻底清除存量垃圾、卫生死角、沟渠污泥,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以实际行动美化镇容村貌;引导巾帼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开展清洁卫生、美化庭院活动,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庭院”,扮靓人居环境;充分调动文艺能人、退休教师等志愿力量,结合实际设计、绘制文化墙、特色公益广告等,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普及生产生活常识,让墙壁“说话”,使角落育人。
村民自治“着色”,和谐邻里“浓墨重彩”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效载体,姜堰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在实现邻里守望和村民自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基层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统一。
在沈高镇冯庄村,村“两委”修订村规民约过程中,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集教化、宣传于一体,融约束、引导于一身。《村规民约》出台后,一些不良行为得到约束,无端造谣、搬弄是非情况逐渐减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得以提升。
邻里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不及时处理可能酿成大祸。为将矛盾处理在萌芽阶段,白米镇马沟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小军说事评理中心”,邀请老干部、老党员、乡贤人士等30多人,成立民情调解志愿小队,积极宣讲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征集民情民意。如今,“有矛盾找小军,要评理上中心”已成为马沟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首选。
乡风文明“点韵”,美好生活“画龙点睛”

比排场、比阔气、比新鲜……在农村,群众办酒宴总逃不开这些攀比陋习,一度让村民负担沉重。为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俞垛镇何祝野村整合村庄资源,成立惠民家宴中心,对宴请的桌数和价格进行明确规定。家宴中心成立后,铺张攀比现象消失不见,村风民风更加淳朴,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逐渐展现。
像这种形式的红白喜事操办场所在姜堰还有很多。针对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姜堰从“人”字出发,以“情”字落脚,坚持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全区263个村(社区)100%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
为培育文明乡风,姜堰注重念好“文明实践经”,挖掘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晒家风亮家训”“身边好人”系列评选活动;常态开展“道德讲堂”“道德评议”活动,深入镇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善行义举等,讲出农村新风尚。
让实践生动,让文明扎根。姜堰以文明实践杠杆撬动文明镇村创建,推动乡风文明发展。持续在营造美丽环境、塑造淳美乡风、丰富美好生活上着墨添彩,着力铺展一幅“文明村镇”升级版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