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技”排查 “大数据”预警 “精细化”治污 姜堰创新治水模式打赢“碧水攻坚战”
“门前碧水扬清波 屋后绿树舞春风”“横批:治水惠民”。2月6日,姜堰区白米镇甸河村67岁的村民陈树桂特意写了这副春联,以便除夕贴上家里的大门框,表达心中的幸福感受。

陈树桂的幸福感来自姜堰区生态环境局创新治水模式打赢的“碧水攻坚战”。陈树桂家住老通扬运河河畔,见证了老扬运河由清变浊再变清的演变过程。陈树桂说,小时候,他看到的通扬运河,波光粼粼,水清鱼跃。后来,老扬运河受到损害和污染,河坡坍塌、河水变色,每到夏季还散发出怪味,沿岸居民有苦难言。居民看到企业往河里排污,也紧跟而上,日积月累,老通扬运河断面水质超标成了困扰姜堰多年的“老大难”,还影响了下游的水质。直到去年11月份,老通扬运河才恢复美丽容颜。

据了解,自2016年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姜堰老通扬运河崔母大桥、新通扬运河朱楼桥断面水质不达标,近两年每年均需要向下游补偿超700万元,累计总补偿额3000多万元。
姜堰生态环境局负责人郭建说:“水质不达标,花了钱不说,还阻碍了地方高质量发展。”2020年,该局决定,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真空期”,打一场“碧水攻坚战”,确保年底全部达标。
“目标好定实施难”。面对治水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多重困难,郭建第一个签下责任状,各科室干部员工当仁不让。大家集思广益,创新治水模式,利用“高科技”查清每一个排污口、“大数据”找准每一个风险点、“精细化”治好每一个污染源,漂亮地打出了“查、测、治”的链式“组合拳”。

“‘高科技’+‘铁脚板’战无不胜。”郭建深有感触地说。该局抓住机构改成立水生态环境科、水生态环境执法科和5个区域执法局,选调精兵强将,组建水环境排查“铁军”,将新通、老通扬运河及全区20条内河纳入排查范围,利用无人机航拍、铁塔视频监控、无人船水下探测等新科技,打响水陆空立体战,一旦发现疑似排污口,排查人员到场侦查,累计排查各类入河排口1817个、采集水样540份,绘出全区入河排污口分布图,全面掌握污水排放的走势和去向。
姜堰生态环境局还与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卫星遥感技术高空监测平台,发挥“大数据”预警的强大功能,找准每一个风险点,评估分析。在全区重点河道新建9个水质自动监控站,全时段了解重点区域水质状况,如有超标及时预警。去年夏天,自动监测几次显示老通扬运河崔母大桥水质不达标。执法人员接到预警提示,每次都按图索骥、研判分析,最终发现超标原因主要是汛期排涝导致的通扬运河河水逆流,上游河水倒灌流入姜堰境内,该局将这一情况上报省生态环境厅,经省厅研究决定,通扬运河崔母大桥段面位置调整至白米镇境内浦津大桥,从而更能直观精准反映姜堰区水质状况。

“精细化”治污是全面打赢“碧水攻坚战”的关键。排查人员在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沿线采取逢桥必样的方式进行加密监测,去年10月的一次采样发现某个断面重金属超标,通过对特征污染分析,最终确定为白米工业园区某金属表面处理厂排放。10月27日晚10点多,郭建轻车简从,带着两名执法能手来到该厂,执法人员爬上屋顶沿原水收集池PVC管道进行排查,发现该PVC管道排布复杂且隐蔽,最终连接在厂区外侧的原料储罐上,该原料储罐距离新通扬运河不足30米,原料罐靠河一侧的河岸上有明显软管拖拽痕迹,且地面泥土呈黄色,环境监测人员现场对软管内积液及堤岸黄色泥土进行了采样,软管内积液经监测,总铬、总锌等重金属严重超标,正是导致断面水质超标的污染因子。事实面前,厂该停止生产,且告诫同仁,自拆暗管,不要抱侥幸心理。去年,该局执法人员“挖地三尺”查出20多处隐形“排污口”,督促30余家企业整改销号,同时还将处罚某公司25万元的环境损害虚拟治理成本用于生态修复。另外,姜堰生态环境局还积极上争200多万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建设马河、黄村河、白南河等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净化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提高水质状况。
2020年,姜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二, 4个省考以上断面100%达优Ⅲ水质,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预计“节省”财政生态补偿款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