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姜堰:实施“三水赋能计划”,借改革之力破基层团建之困
自县域基层团组织改革试点以来,团泰州市姜堰区委紧抓契机,以当标兵、创解法、作示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力争为区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贡献青春力量,为全团改革提供“姜堰经验”。
“三增两优一加强”,扩宽团的工作力量选聘渠道,破解“缺人员”之困
增补区级专职团干部数量。按编制职数配齐配强团区委专职团干部,用好用足现有的干部政策,通过公开招录、内部选调、挂兼职等方式将区级层面专职团干部配备率由71.4%提升为100%。
增设镇街青春助力官岗位。出台《姜堰区镇街青春助力官管理办法》,姜堰区各镇街自主招募至少1名专职青春助力官,设定工作服务清单,签订岗位目标任期责任状。

增招优秀高校学生力量。联合姜堰区委组织部启动实施“雏堰启航”及“人才青行官”招募计划,择优招引28名姜堰籍高校学子向社区报到,努力打造“校社联动,面向需求,双向选择”的实践模式。

优化乡镇团干部队伍结构。以乡镇团委换届为契机,对各镇街班子拟配备情况把关,确保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负责人、青年典型人物、村(社区)团干部等群体,推动金融行业优秀青年进入镇街团委班子队伍。

优化基层团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团组织班子配备督查通报、团组织书记空缺情况即时沟通、团组织工作交接清单三项机制。推动镇街、学校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党委会。并根据各级团组织负责人考核等次排名情况,分领域从职级评聘、绩效待遇等差别化予以专项岗位激励。
四度转变,完善团的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破解“缺载体”之困
落实“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重要指示,紧跟党建步伐,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由远及近,延伸人才链接长度。积极联络姜堰籍高校学子,在上海、广州等十座城市建立学子联谊会,牵头成立哈尔滨、杭州两家泰州市学子联谊会,完成2021—2022全年工作计划及年度重大活动发布,由联谊会骨干成员牵头,定期组织在外学子举办各类活动。

由少到多,扩展阵地覆盖广度。在姜堰区区建立起“旗舰店—专营店—共营店”的青年之家辐射体系。区级层面择选优质商户,引入市场化服务管理机制,建设“青年之家”旗舰店;镇街层面结合地域特色,建立“青年之家”专营店;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其它群团阵地,打造“青年之家”共营店。新增“青年之家”30余个,吸引80家周边学校、106家非公企业、174家青年社会组织、60余个青年社团社群入驻。

由弱到强,提升青年发声力度。推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常态化运作,按期召开专题会议, 依托“面对面”等活动积极倾听青年声音,推动本地区青年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落地;深化实施“幸福青春行”、“向日葵”成长护航、“青缘汇”等重点项目,在保障青少年托底型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发展型权益维护。整合“团代表联络站”“联青服务站”“统一行动日”等机制功能,推动486名团代表、团干部信息上墙,直接联系服务青年38968人。

由无到有,探掘项目服务深度。推进姜堰区镇一体化设计青少年服务项目,结合年度创新创优项目工作,为每个镇街量身定制护航项目。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的作用,打造“溱湖湿地使者”“自然伙伴”“Young国风”等服务大局、效果好、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

施行三阶工作法,闭环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破解“缺路径”之困
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从严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团员先进性和荣誉感。
完善青年发展基础阶。坚持区域统筹原则,科学制定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领域团员发展计划。对内进行常态化监控,采取不定期抽查、交叉式互检的方法督查基层团员发展工作;对外接收全天候监督,发布“54实干之声”—团员发展篇视频,公示团员发展步骤,全流程接受各方监督。

搭建团员淬炼晋级阶。打造“1+N”全域共建团校辐射体系,在姜堰区委党校挂牌成立区级团校,在每个中学及有条件的镇街团组织成立团校分校,联合全区各级团组织充分开发“青年学习社”等实践学习基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力量共联。坚持“全员覆盖”、“因材施教”,针对初一少先队员、入团积极分子、正式团员等不同类别的青少年开设不同的培训班次,共计覆盖12548人次。

铺就组织成长荣誉阶。切实发挥“号岗手队”示范作用,开展“三步创建法”,构建组织申报、对标创建、常态督导、审核认定的创建链条,实施联创联建,开展自查自评、交叉测评、社会监督等多维度、公开化的创建督导机制,累计组织全区37家单位300多人参评创建,着力培育“五好”先进集体和青年人才。

争取四方支持,健全地方党的领导机制,破解“缺政策”之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要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抓共青团工作,切实尽到领导责任”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发挥“党建带团建”制度优势。
主动谋求党建引领。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明确将团建、队建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根据姜堰区各类别(镇街、机关、学校)团组织工作特点,综合共性考核细则和个性工作要点,分类别制定年度考核计划。

积极寻求教育协作。明确团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席位制担任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并推动团区委进入党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教育督导机构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区教育局制定《姜堰区学校领域团(队)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从学校团(队)干部的选任、管理、奖惩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学校共青团工作由校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直接分管,考核结果和工作成果作为职务评聘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大力争求财政保障。综合测算兼职团干部补贴,镇街专职青春助力官补贴,区级团校、青年志愿服务经费等各类经费,向姜堰区政府争求改革试点经费25万元,同时,明确每个镇街按照每年不低于3元每人保障青少年发展工作专项经费。

深入探求纪检监督。与姜堰区巡察办积极沟通,明确将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区级党委巡察监督内容。结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从基础团建等多个方面发布团内巡察项目清单,自今年九月底十三届区委第一轮巡察启动以来,对罗塘街道团(工)委、市场监管局等320个建团单位开展团务巡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团组织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团泰州市姜堰区委将铆足久久为功之力,以“日进一步、月跨一步、年进一位”的坚持,让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更精,引领力更强,服务力更优,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