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报!姜堰两个项目入选!
近日
共青团江苏省委公布了
2024年度全省共青团
“10100”创新创优工作优秀案例

其中
我区入选
二等奖项目1个、三等奖项目1个
二等奖


在“注意力经济”日益凸显的当下,把握公众注意力的流向,是赢得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如何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愿意听,让群众喜欢听,是新时代团委工作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此项目旨在将理论课堂触角伸进乡村田野,借助“沉浸式”体验激发群众对理论宣讲的兴趣与热情,深化农村地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激励团员青年们回应时代召唤,挺膺青春担当,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以融合乡土乡情为基,激活红色阵地“理论+”赋能。利用省级“乡俞姜茅”青年学习社线路,坚持“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理论宣讲模式,依托“乡村振兴三问”锦囊引导学员带着思考听宣讲、寻答案、谈体会。充分挖掘姜茅特色田园资源禀赋优势,发掘、梳理、培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激励引导广大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用好“俞小团”智能学习机器人“点单式”服务,在水润俞垛视频号开设“党的创新理论”专栏,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理论宣讲。

以校地共联共建为要,打造理论宣讲“专业+”模式。与高校进行联学共建,以“专职干部+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形式建立专业化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榜样先锋作用,整合“新农人”“青年岗位能手”“团员百灵鸟”等力量,突出大众化宣讲,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讲活动送到青年身边。以“老带新”的模式吸纳青年加入“俞小团”宣讲队伍中,通过新老牵手、结对共学,释放出“1+1>2”的结对互学互助效应。

以青年成长成才为导,集聚实践作为“智慧+”活力。改变传统灌输式模式,利用互动问答、情景再现、“摆摊设点”等趣味化的宣讲模式“圈粉”青年群体。依托村居网格,发挥“流动宣讲队”作用,开展“小板凳 大课堂”系列党课活动,将宣讲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组织青年讲师常态举办“理论下乡”“文艺助农”“板凳宣讲”等活动,鼓励青年发挥自身特长,通过亲身实践参与到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强“新青年”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4年,共开展理论宣讲23场次,其中“乡野思政”课堂4场,微宣讲16场,宣讲直播2场。创新打造“乡情播报站”特色理论栏目,更新37期,累计播放量28.2万,点赞量6531,转发量3467。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圈粉中外青年,获央视及推特等中外权威媒体报道。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共建“姜小瓜”实验基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悟透理论,开展研学活动6次,培育新兴南瓜品种1个。
三等奖


为助力姜堰区乡村振兴和优势产业发展,提升农特和文旅产品知名度,培养一批新业态、新领域的青年电商人才,姜堰团区委联合多部门组织实施了“青堰星主播”培育计划,通过“整资源、强培育、促转化”等方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为强村富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聚合多方资源,为乡村青年打造“加油站”,疏通电商发展“关节脉络”。依托姜堰区农村电商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企业、网创基地等现有阵地,为青年主播创业提供创业场所。积极对接相关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网络零售企业、孵化平台、传媒公司等在电商上的独特优势,为青年主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品牌产品搭建、场地提供等“全链条”服务。

聚力主播培育,为乡村青年提供“充电宝”,锻造电商达人“筋骨肌肉”。采用专题培训、调研参观、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为乡村青年充电赋能,累计覆盖青年1200余人,形成“青堰星主播”固定队伍30余人。着重青年主播个性成长培养,组织学员进入“网红大咖”直播间,向优秀团队学习先进农产品直播、销售、运营、选品、运输、售后等成熟经验,进一步拓宽青年主播思路、提高青年主播眼界。

聚焦成果转化,为乡村青年定制“升级包”,打通助农增收“任督二脉”。探索构建“青年乡村主播+特色农产品+群众支持”的合作模式,举办短视频大赛、直播PK赛、星主播风采展示大赛等各类赛事,调动青年主播的积极性,促进理论学习成果向实践转化。结合“青耘中国”助农直播活动,组织青年主播对农产品的生产、采摘、加工过程等进行直播,宣传大米、簖蟹等姜堰特色农产品,让青年主播在实战中突破升级。
“青堰星主播”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姜堰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姜味食足”的打造,培养了一批40周岁以下、具备一定电商运营能力的村干部、电商达人,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项目实施以来共助力姜堰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涨约20%,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
来源:江苏姜堰
编辑:丁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