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水街道,跨越时空的立体画卷
三水汇聚的千年文脉
运盐河的涛声里有两千年前的开凿记忆——汉代吴王刘濞凿河运盐的青铜镐痕串联起长江、淮河、黄海的三水之韵。从春秋吴越争霸到战国楚风浸润,从秦汉郡县制到唐宋漕运枢纽,三水古镇在行政区划的更迭中沉淀了文化基因。明清时期竖起了“三水镇”牌坊,民国年间这里曾经是泰县县城,解放战争中成为战略要冲,这里虽然留存着状元府邸的雕梁与抗日烽火的印记,但时光的主轴早已转向新时代的壮阔图景。
1992年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破土动工,在古老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2014年三水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行政的齿轮开始新的转动;2019年桥头镇的并入,于是这片土地以 83.46平方公里的胸怀,承载起28个社区与1个果林场的梦想。历史的褶皱里,这里既有状元府邸的雕梁画栋,也有抗日烽火的焦土记忆,每一块城砖都镌刻着岁月的密码,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文明的基因。
地貌构筑的水土诗篇
三水街道的地貌是大自然最精妙的笔触。姜堰大道如同一条墨线,将它分为南北两区:北部的黏土如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农耕的记忆;南部的潮土似细腻的宣纸,等待现代农业的挥毫泼墨。河道如血脉纵横,运盐河、中干河、通扬运河等水系交织成网,既滋养了万亩良田,也孕育了“鱼米之乡”的美誉。年均气温15.3℃的温柔,1050毫米降水的丰沛,2100小时日照的慷慨,共同勾勒出四季分明的生态画卷——春日菜花金黄如毯,夏季荷叶田田似海,秋季稻浪翻滚成金,冬季麦苗覆雪若诗。
土地的馈赠在南北两区各有千秋。北部的黏土田埂间,传统的稻麦轮作延续着千年农耕智慧;南部的潮土沃野上,现代高效农业正书写新的传奇。桥头社区的香菇大棚里,多层架智能控温系统让菌菇四季生长,每公顷年均收益超37.5万元的数字,是科技与土地的完美对话;溱湖绿洲的水网田园中,6.04平方公里的生态版图上,“菇菇部落”与“溱湖蟹村”交相辉映,地理标志认证的大闸蟹成立了亿元市场,非遗研学与马术运动点亮乡村旅游的星辰。
产业奏响的时代乐章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三水街道的经济曲线如同一幅笔走龙蛇的书法——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稳健起步到2025年的224亿元,12.3%的年增长率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四大产业载体构建的多行业矩阵中,传统产业如陈年老酒愈发醇香,纺织、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稳如磐石;新兴产业似破土新芽生机盎然,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如深埋的宝藏等待开采。
乡村工业的蜕变是三水工业崛起的缩影。曾经的老旧厂房如今已蜕变为现代化产业园区,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提升,为园区换上了新装;“三员合一”的服务机制,让党建指导员、企业服务专员、网格管理员成为企业的贴心“管家”,16家企业“小升规”的跨越,见证着小微企业向规模企业的华丽转身,而中车、太平洋等重大项目的落地,近133.33公顷土地的清障供地,5500米关围工程的圆满收官,则如同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奏响招商引资的最强音。
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波澜壮阔。从“留粮田+集中经营”的破茧之举,到万亩智慧稻区搭载农机共享网络的创新实践,三水人始终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桥头社区的香菇产业以全产业链模式打通任督二脉,从菌种培育到精深加工,从田间地头到全国市场,“状元菇”的品牌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溱湖绿洲的农旅融合画卷里,“状元一日游”“帐篷集市”等特色活动如彩笔点睛,吸引央视《走进乡村看小康》的镜头聚焦,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殊荣,是对“农业+科技+文化”三重变奏的最高褒奖。
家园流淌的温暖底色
三水街道的发展蓝图,民生始终是最温暖的底色。在就业创业的沃土,技能培训的春雨滋润着劳动者的梦想,新增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让一个个家庭的钱包鼓了起来;社会保障的大伞下,“五保”“低保”的精准动态管理,如同精密的滤网,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德馨敬老院的适老化改造,让银发族感受到夕阳的温暖;便民服务的窗口,“一站式”办理的便捷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街巷村落。
2024年的民生实事清单是掷地有声的承诺——科技路的贯通与广州路的改造,有如打通了城市的任督二脉,让交通更畅通;锦联安置房一期的封顶,为住房困难家庭点亮希望之灯;陈庄幼儿园、马厂幼儿园等教育项目的推进,如同播撒知识的种子,三水初中的投入使用,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当350多万元教育奖励资金发放到师生手中,当全市首个慈善社工站揭牌成立,当8条生态河道重现碧波,民生的温度暖在心田。
文明城市创建的征程中,农村人居环境全区第一的佳绩,“泰州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的称号,凝聚着干群携手的汗水,从农村卫厕改造到污水管网建设,从街头游园的落成到绿地面积的增加,城市的每一寸肌肤都在焕发青春。
群贤绘就的文化长卷
三水街道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文化的血液。状元村的故事里,刘荣庆、刘国庆兄弟“三科两状元”的传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代科举的史册。状元府遗址的残垣断壁,拴马石雕的斑驳纹路,刘家汪的悠悠碧水,仿佛还能听见昔日的车马喧嚣,看到才子们吟诗作赋的身影。李堡花氏宅的民国建筑风格,如同穿越时光的老者,青砖黛瓦间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木雕砖雕里藏着匠人的智慧。
人文的星空下,辈出的英杰如群星闪耀。卫铎设塾授业,以醇厚家风润泽乡里;张兆根苦学医术,成为杏林喉科鼻祖;刘云浦投身“五四”运动,五十余载深耕教育沃土;更有龚飞卿、单攸逸等志士仁人,在不同领域书写“忠诚、奋斗、奉献”的精神史诗。
民生书写的发展期许
当规划的画笔在时代的卷轴上挥洒,三水街道正以83.46平方公里的广阔胸怀勾勒未来的模样。2006年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蓝图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发展的方向;2019年与桥头镇的合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智慧社区的领先模式如科技翅膀,让基层治理更高效;道路桥梁的脉络贯通,绿化住房的有序推进,环境卫生的持续改善,如同细心的园丁,精心呵护着城市的每一寸肌肤。
农旅融合的乐章正在奏响新的高潮。从“留粮田+集中经营”的首开先河到“农业+科技+文化”的三重变奏,三十八载的探索与实践,让昔日的芦苇荡变身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央视镜头里的小杨人家,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溱湖绿洲,年创收破亿元的家庭农场集群,每一个亮点都是创新的注脚,每一次突破都是奋斗的勋章。
精神文明的火种在传承中焕发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文明创建的脚步从未停歇。文明家庭的评选如春风化雨,李子红、夏汉关等榜样人物如灯塔照亮前路,省级、国家级荣誉的加冕让文明之花遍开街巷。民风民俗的瑰宝中,婚姻生育的礼仪变迁,岁时节日的文化基因,传统手工艺的行业智慧,李堡唱摇台的艺术记忆,共同编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三水街道如同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朝气蓬勃的智者——运盐河的涛声里,翻滚着两千载的文明记忆;产业园区的霓虹下,闪烁着现代化的发展之光;溱湖绿洲的田园间,铺展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社区街巷的烟火气中,洋溢着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状元府的飞檐,当傍晚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向运盐河的水面,这片土地正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圆心,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绘制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向着“强富美高”的新目标阔步前行,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