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篙撑开水云乡——校友新著《水上狂欢到溱潼》读后感
身为土生土长的溱潼人,捧起周桐淦先生的新作《水上狂欢到溱潼》,竟像踩着中夹河的青石板慢慢走回童年。石板缝里的水腥气混着艾草香,瓦当底下漏入的阳光里,仿佛又看见年少的自己追着纸船跑过石桥。这位从溱潼走出去的校友作家用七年时光磨出这一篙,撑开水雾弥漫的时光长河,让每个游子都能顺着文字的波纹,捞起沉在心底的故乡碎片。
一、水网深处的文化密码在书里最先漫开的是溱潼的“溱”字。从秦泓到溱潼不过是两个字的变化,却藏着古镇与水相依的千年故事。记得小时候在中夹河摸田螺,我总被大人笑“踩碎了三水交汇的灵气”,如今读着书中对三座石桥的描写,才懂得这枕水而居的镇子,连名字都浸在长江的雄浑、淮河的浩荡与运河的婉转里。溱湖的晨雾最是难忘,渔船划过湖面时,桨声能惊醒满湖星子,而书中那句“江苏最美水地标”让我忽然明白,这方水土的灵秀早就在我们的血脉里种下温柔的波纹。说到“溱湖八鲜”,厨房里飘来的蟹香便勾着回忆涌上来。每年秋风起,父亲就带着我在菜场守着,说“簖蟹要挑青壳白肚的”。书中提到的“第九鲜”——那些从书院走出的文人、藏在深巷的匠人,还有响砖路上的足音,忽然让我懂了:原来溱潼的味道从来不止于舌尖。古槐树下的棋局、黄杨盆景的虬枝、山茶花旁的书声,这些藏在时光里的精气神才是让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真味。
二、会船号子里的精神长歌最让我心跳加速的是书中对会船节的书写。清明时节的溱湖总像被千万面彩旗染活了,小时候挤在人群里看赛船,只觉得热闹,却不知这沸腾的水面下藏着八百多年的祭奠与传承。周桐淦写南宋的义船如何漂过历史的风雨,写1991年的首秀如何让世界看见溱潼,那些关于船头令旗、船工号子的细节,像一帧帧老照片在眼前展开。原来每一次挥桨都是对先人的告慰,每一声呐喊都是对土地的热爱。看到书中提及自媒体与传统会船的碰撞,我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去年的清明吗?手机直播间,镜头扫过划桨的老伯,弹幕突然跳出“爷爷好帅”的留言。时代在变,可溱潼人对会船的热情没变。就像书里写的那位高书记,他把溱湖“搬到”县城的想法,不正是一代又一代溱潼人在老篙桨上续新力的缩影?会船节早已不是单纯的祭祀,它成了一面镜子,映着我们对传统的敬畏,也照着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
三、新旧交织的古镇脉动着书中对湿地温泉、高尔夫球场的描写。起初有些陌生,可看到“国际颐养小镇”规划图时,我忽然想起去年回乡,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新修的湖边步道上晒太阳。她说:“水还是那汪水,却照出了新光景。”周桐淦笔下的溱潼不是封在玻璃罩里的老古董,而是像活水一样流淌的生命体。非典那年坚持“旅游兴市”的决策者、藏在民间的手艺人,还有从溱潼走出的院士,他们就像溱湖的点点白帆,让古镇在时代的风浪里稳稳前行。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那个捐赠图书的细节。远望仪器集团的善举让我想起小时候在镇图书馆蹭书看的日子。原来溱潼的活力就藏在这种新旧交融里——我们守护着会船节的古老仪轨,也接纳着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我们珍惜院士故里的书香,也欢迎八方来客的脚步。就像中夹河上的石桥,石板还是当年的石板,却被无数新的脚印磨得发亮。
四、同乡人的私密共鸣作为同乡,书中处处是会心的暗号。“鸡鹊湖”到底该怎么写,曾是我们儿时争论的话题,如今在书里找到了答案;李家兄弟院士的故事,让我想起老辈人总说“溱潼的井水养读书人”;而后记里那句“家乡是首唱不完的歌”,更是说中了每个游子的心事——离乡越久,越觉得故乡像幅展开的长卷,每一笔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周桐淦用七年时间完成的何止是一本书,更是对故乡的一次深情回望。他写会船节的狂欢,也写石板巷的静谧;写名人志士的传奇,也写市井百姓的烟火。这种对故土的赤子之心,让整本书都带着溱湖水的温度。合上书时,溱湖的月光仿佛真的漫进窗来,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生硬的复刻,而是像会船的篙桨,既要扎进历史的河床,也要划破当下的水面,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浪潮里永远涌动着鲜活的力量。此刻忽然想起去年清明在溱湖,看见一群孩子跟着老人学划桨,小小的手握着长长的篙,却笑得格外明亮。周桐淦的文字就像那支篙,撑起的不仅是溱潼的过去与现在,更是让每个溱潼人都能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她在时光里狂欢,也在岁月里沉淀,永远带着水的温柔和向前的力量。”
(作者是溱潼中学1989届校友,东南大学江苏华宁公司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