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牛蛙养殖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歌”
在泰州市姜堰区天目山街道官庄社区的红智牛蛙养殖中心,一个个牛蛙养殖池内传来此起彼伏的蛙叫声,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仿佛唱响了一首乡村振兴的“致富歌”。
晨光洒在排列整齐的红智牛蛙养殖中心大棚上,养殖中心负责人陈红智正在熟练地打开水闸。“这是每天的必修课。”他边操作边解释道,通过水循环系统净化水质,为牛蛙打造优质的生长环境。完成换水工序后,陈红智拿起饲料走向养殖池。随着饲料抛洒,水面瞬间泛起涟漪,一只只体态健硕的牛蛙争相跃起,或灵活摆动身躯觅食,活力十足的模样尽显科学养殖的成果。

浙江台州的陈红智凭借七年的牛蛙养殖经验,于2018年在官庄社区流转百亩土地创业。初期,他采用“多投苗多产蛙”的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却因水质恶化引发疫病,导致产量与品质下滑,陷入亏损困境。去年,在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和天目山街道办事处专家团队的介入下,从革新养殖理念、规范技术操作到优化监管服务,进行了全流程指导。特别是在科学控制养殖密度方面提供了专业方案,帮助他突破瓶颈,扭转经营颓势,为牛蛙养殖重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区农业农村局和天目山街道办的专业技术团队的帮助下,现在我把养殖密度降低了三分之二,以前每平方米养300多只,现在每平方米只养100只左右。空间大了,牛蛙长得壮实,病害也少了。”陈红智满怀感激地说道。

说到绿色养殖的“秘诀”,陈红智表示,科学调水是关键。用微生物制剂代替传统消毒剂,分解污染物,稳定水质。养殖尾水经过处理还能循环使用,既环保又省钱。在病害防控方面,他使用板蓝根、黄芪等中草药配方,有助于提高牛蛙的免疫力,提升品质。陈红智介绍道:“我们的养殖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每个环节都有门道。日常需要定期换水、消毒,并根据季节特点进行针对性杀虫。在水质管理方面,我们与南京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姜校长和吴教授团队研发的活性酶调水技术帮了大忙。通过这种技术调节水质,为牛蛙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起来也更省心。”

“今年投放了两车苗,大蛙基本都销完了,只剩一个池塘的存货。效益比去年提高了约5%,主要供货到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地。” 今年,陈红智首批20亩绿色养殖的牛蛙喜获丰收,每个大棚产量达6000斤,亩均增收超千元。下一步,陈红智表示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准备引进早蛙新品种,争取明年更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王苏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