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赛事流量如何炼成城市增量

赛事流量如何炼成城市增量
当2025年“苏超联赛”的呐喊声回荡姜堰夜空,这座“康养名城”正完成一场从观赛热潮到经济热力的华丽转身。从凭球票免费游溱湖的政策创新到古罗塘街区夜间消费的爆发式增长,姜堰以足球为支点,撬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这场实践不仅为中小城市盘活存量资源提供样本,更揭示“赛事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三大关键密码。
政策设计:从单向引流到生态构建。姜堰推出的“13市球迷专属文旅礼包”堪称精准营销的教科书案例。通过将江苏13个设区市观众与泰州主场比赛客场城市居民纳入5天免费游范围,同步覆盖溱湖旅游景区等7家核心景点,实现“体育观众”向“旅游客群”的身份转化。这种“赛事凭证即旅游通行证”的机制,本质是打破行业壁垒的制度创新。值得关注的是,该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看球+旅游+美食”套餐形成组合拳,构建起“引客-留客-悦客”的完整消费生态。
场景再造:体育赛事的非体育价值挖掘。在溱湖湾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的赛场外,“堰尚争锋”展区与“三水雅集”文创展位的设置,展现姜堰对赛事场景的深度开发。这种“竞技场+展示区+体验区”的立体布局,使体育赛事升级为城市综合秀场。正如南京华秋实足球队领队朱亮宇的体验,参赛者及其家属既能在绿茵场竞技,又能通过溱湖八鲜宴感受在地文化,这种多维体验大幅提升了用户黏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罗塘历史文化街区的夜间经济激活——当足球文化遇见明清建筑,产生的不是违和感而是消费新场景,这正是“体育+”跨界魅力的生动体现。
IP沉淀:从短期流量到长期品牌。姜堰的实践绝非简单追逐赛事热点。从持续10年的溱湖铁人三项赛到全国象棋女子名人赛等特色IP培育,再到女足国脚王晓雪等人才的持续输出,城市正在完成“赛事-人才-产业”的价值闭环。今年1—5月460万人次的游客量、23.6亿元旅游收入的背后,是“江苏省女足后备基地”“全国围棋之乡”等标签积累的品牌势能。这种将短期赛事转化为长期IP的能力,使得姜堰逐步从“赛事承办地”蜕变为“体育文化输出地”。
赛事流量炼成城市增量,中小城市的“破圈”启示。姜堰案例的启示在于:当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日益显著,中小城市更需要通过差异化路径激活存量资源。其成功关键在于找准体育这个“最大公约数”,以政策创新打通行政条块,以场景再造释放空间价值,以IP沉淀规避同质化竞争。正如姜堰区提出的“文旅体商拼图发展”理念,未来的城市竞争,或许正取决于这种将看似不相关的要素创造性连接的能力。当折叠自行车成为消费新宠,当足球赛与溱湖八鲜宴组成“标配套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区域的转型,更是一种新发展范式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