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8月03日
新闻详情-首页

一束光的生长轨迹给人的有益启示

2025-07-02 11:04:22 姜堰新闻网

当23岁的严慧站在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台上,聚光灯照亮的不仅是一个农村女孩的逆袭故事,更折射当代中国青年在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交汇处的精神坐标。从6岁扛起家庭重担到带着双目失明的奶奶完成学业,从田间地头的喷雾器到大学校园的国家奖学金,从接受社会关爱到主动帮扶困境少女,这个来自蒋垛镇盐大村的姑娘,用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孝老爱亲”的当代内涵。

生命韧性的现代启示。严慧的成长史是一部微观的中国式坚韧教科书。12岁失去父亲后,她与奶奶组成的“老幼相依”特殊家庭结构,恰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缩影。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女孩没有停留在生存层面的挣扎:独自送医的20公里夜路,印证着“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传统美德;而带着奶奶上学的创举,则展现新时代青年突破制度性障碍的智慧。当她在应聘时坚持“必须回家给奶奶做饭”的底线,实则是给当代职场文化注入人文温度——这种对亲情责任的坚守,恰是浮躁社会最稀缺的精神钙质。

道德生长的良性循环。严慧故事的特殊性在于其完整的“受助-自助-助人”闭环。社会各界的帮扶让她得以带着奶奶走进校园,而她把这份温暖转化为国家奖学金和700小时志愿服务,特别是2023年主动结对帮扶邻村女孩小莹的举动,完成从道德实践者到精神火炬手的跃升。这种“爱出者爱返”的良性循环,验证江苏省“阶梯育苗法”的培养逻辑:先进典型不是盆景式的精心修剪,而是在适宜土壤中自然生长的乔木。

乡村文明的振兴密码。在严慧荣获各级荣誉中,“江苏好人”与“新时代江苏好少年”等称号具有特殊意义。这些荣誉体系构建起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评价坐标系,而姜堰区“找、育、推、宣、爱”五维工作机制则提供可复制的培育路径。全区涌现的各级道德典型具有“新老相继”的群体效应,说明严慧现象不是孤例,而是系统化道德建设结出的硕果。

青年担当的时代表达。在严慧身上,我们看到Z世代青年的精神光谱:她用直播时代罕见的耐心照料失明老人,以“斜杠青年”的勤工俭学维持家计,又以“后浪”的创造力解决传统孝道与现代教育的矛盾。当她站在中小学讲台上讲述党史时,完成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正是“强国有我”青年宣言的生动注脚。

照亮更多人的前路。严慧的故事启迪我们:道德模范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在生活重压下依然选择向上的普通人。当前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凡之光”——既能温暖自家屋檐,亦可照亮他人征途。当各级荣誉成为她人生的注脚时,我们更期待这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更多“严慧”在制度保障与社会关爱中破土成长。


56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