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形式减量到治理增效的实践路径
当文件柜里的台账变成田埂上的脚印,当会议室里的长谈化作农家院里的家常,俞垛镇的干部们用脚步丈量减负改革的含金量,完成从“表格干部”到“泥腿子干部”的蜕变。其经验正如溱湖的活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流动样本。
形式主义的减法,换来的是干群关系的加法。何祝野村今年收到的文件少了许多,加起来也就10份,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86%;参加多头会议和重复式、运动式会议更是寥寥无几,与往年相比减少90%。过去村干部像陀螺,每天被会议和报表抽着转。现在区里推广的智能派单系统,让常规事务几乎“秒批”办结。在“俞你相约 热潮一夏”活动筹备中,变以往一次次协调会为现在线上协同,节省的人工转化为节目排练时长。这正应了村民那句朴实的评价:“干部的手机屏幕暗下去,村民的心里就亮起来。”
减负赋能的乘方,解出民生难题的根号。“以前找干部像捉迷藏,现在他们比导航还准。”村民的感慨,道出基层治理精度。减负后,村两委整合队伍,划片划组而治,每名村干部都有责任区,有的还把责任区绘制成图,对图找人,对图说事,成了村里的“活地图”。当袁中明三番五次上门劝说参保后,“福村宝”终于帮了村民朱文彬的大忙,让基层服务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风”。改造拓宽桥梁和桥面、帮助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协助解决家庭矛盾、关爱矫正对象生活、解决住房纠纷……如今这些问题已不是问题。正如镇领导所言:“给干部松绑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赋能重构责任链条。”
发展活力的等比数列,写就乡村振兴的方程式。何祝野村的蜕变像一组精妙的数学证明:减去的90%会议时间,转化为数倍于之前的入户频次;省下的86%纸质文件,置换出20亩沉睡厂房的苏醒。走在7条景观河畔,村民潘兆亮点赞道,村里成立保洁队,专门打扫路道、清运垃圾,哪个不叫好!更意味深长的是,村里年轻人自发组建的“云上监督团”,其直播技术正来自区电商产业园的培训课程。这种“数字反哺”的闭环,恰如村民所说:“过去干部在纸上画饼,现在带我们在云上种地。”
从俞垛望向整个姜堰,基层减负正在书写新的治理范式。当柳云先们从文山会海中突围,当吴高华们在数字平台上跃迁,姜堰的实践揭示一个深刻道理:减负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数量削减,而是治理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就像该区引以为傲的“智造”产业——精锻科技用万吨压力重塑金属分子结构,基层改革同样需要精准的“制度压力”来重构治理基因。俞垛镇干部们晒黑的脖颈与村民鼓起的钱包共同构成最有说服力的政绩报表,那些消失的会议记录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笑声,那些精简的表格演化成农家墙上的奖状,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的姜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