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废墟上何以种出“百万流量”

废墟上何以种出“百万流量”
在天目山街道的寻常村落里,一处曾湮没于荒草丛中的农院正上演着当代“归园田居”的传奇。青年创客王成兵以半年光阴,将断壁残垣点化为抖音点赞超百万的“松间草堂”。这个被网友称为“平原终南山”的空间改造案例,恰似投进姜堰乡村振兴浪潮的一枚石子激起的涟漪,值得深思。
姜堰基因:水乡美学的当代表达。松间草堂的竹影松风背后,跃动着鲜明的姜堰基因。作为溱潼水乡的延伸,设计者刻意保留“背水面竹”的湿地格局——那汪碧波让人想起溱湖的潋滟,竹林沙沙声应和着千亩溱湖芦苇荡的韵律。更妙的是将建筑垃圾制成仿真景石的手法,与姜堰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砖雕”的废物利用传统一脉相承。这种根植地域又超越传统的创新,正是王成兵作为“姜堰女婿”带来的特殊视角:既跳脱本土思维定式,又深谙水乡文化密码。
产业破壁:从“草堂咖啡”看三产融合。当古琴曲遇上咖啡机轰鸣,这个看似违和的场景却成为松间草堂的流量密码。王成兵深谙姜堰“农旅文”融合的发展战略,用一杯咖啡打破传统文化体验的边界。这种创新与他在蒋垛猪头肉厂区打造的饮食文化展厅、梁徐牛肉面馆的浮雕画形成产业呼应——都是用文化赋能传统产业。这座充满古风意境的小院人气爆棚,每日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周边农户土特产销售增长,印证了“一个网红空间激活一片区域”的乘数效应。
人才返乡:新乡贤群体的崛起样本。纵观王成兵的创业轨迹,从瓜洲彩绘村到85个贵州村寨美化,最终回归姜堰深耕,恰是姜堰“新农人”政策的生动注脚。作为扬州市大学生创业代表人物,他将高校资源导入乡村建设,其塘鲤艺术点成为扬州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基地。这种“人才反哺”模式,比单纯资本下乡更具可持续性。正如他在徐克强纪念馆创作烈士雕像时所悟:乡村振兴需要能读懂土地记忆的创作者。
生态智慧:建筑垃圾的重生启示。那些被改造成假山石的混凝土块,堪称整个项目最富哲思的细节。在创建“无废城市”的姜堰实践中,这种“微改造”理念具有示范意义。相较于大拆大建,王成兵团队在溱湖风景区、白米少年军校等项目中的环保手法,展现了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理解——生态价值转化不需要推倒重来,只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站在抚松山馆的月洞门前远眺,竹林掩映中的咖啡香气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王成兵用松间草堂证明:当代田园梦不必囿于终南山的云雾,在姜堰的平原水网间,同样可以生长出兼具经济效益与文化厚度的现代桃花源。这个由女婿反哺岳丈家乡的故事,或许预示着乡村振兴2.0时代的新可能——当城市创意遇见乡村底蕴,当互联网思维激活传统空间,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终将焕发超越想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