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随处皆情怀
蝉鸣拼命撕扯着酷暑,我应约来到满眼都是爬山虎的小院跟前。铁艺大门的锈迹在铜环四周蜿蜒,就像岁月留下的抬头纹。随着门轴的一声“吱呀”,身着工装的李如冰叔叔把我迎进了他的“珍宝库”。
起初听说李叔叔收藏电表我很不介意:人口寥落的电表家族咋能冠以收藏二字?甚至觉得只为这一浮泛的爱好耗时费力太不值得。
眼前的展馆虽说不大,但是齐整整地悬挂着200余只电表,就像秦陵镇的兵马俑博物馆。这个电表的世界实在让我开眼,虽然有些锈迹斑斑抑或其貌不扬,但是记录着电力发展的年轮,勾勒了时代前进的轨迹。
温和而沉稳的李叔叔一边用棉签擦拭一只机械电表,一边推推老花眼镜给我介绍他的电表家族成员:“年纪最大”的电表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广州电灯公司引进的英国制造的方形“火表”,重达11.58斤,是后来的老式机械电表的三四倍,这个“大块头”见证了我国使用交流电的起点。1952年,公私合营的上海华通电机厂接到以第一只国产电度表向毛主席献礼的任务,不到1个月就装配出新中国第一台单相电度表,品质不但达到国际标准,而且超过了同类型的德国表和日本表,做成圆形的该款电表还比洋“火表”瘦身了许多。
“收藏电表始于偶然。”李叔叔娓娓道来。20世纪80年代,作为电力校表员的李叔叔经常碰到淘汰的电表,他觉得这些五花八门的“废物”扔了可惜,于是萌生了“收留”的想法,继而一发不可收。收藏电表之初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他向老师傅请教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能凭借一辆自行车。李叔叔在学习中不断掌握电表的工作原理和代际变化,对各类电表的样式、特点和部件逐渐烂熟于心,甚至蒙上眼睛都能在30秒内触摸出电表的年代和型号。每一只电表他都入册登记,目前已经积累了18本资料。“弹指一挥,我已在收藏电表的路上奔走了30多年,不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静静卧伏的电表,每一只背后都有酸甜苦辣的故事,每一只都凝聚着李叔叔的心血和汗水。为了追寻上海华通电机厂生产的第一只国产电表,他骑二八大杠跑了半年的图书馆。刚开始由于工作经常变动,李叔叔只好将积攒的电表交给父亲保管,2001年冬天有人上门收废品,不明就里的父亲把儿子多年搜集的电表全部卖掉了,李叔叔当场就急得嗓音沙哑和浑身颤抖,连夜冒着大雨从城区赶回,一连找了三个废品站这才见到“迷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拿双倍价钱赎回。手捧一大摞失而复得的电表的李叔叔笑得像个孩子,此后他不但将这堆宝贝疙瘩藏入小隔间,而且人走门锁。为了搜寻电表,李叔叔养成了经常逛废品收购站的习惯。2016年去海南出差,他一走进废品收购站就看到主人正在拆解一只电表,而且正是自己在拍卖网站错失的那一款,连忙上前出价:“我拿100元买这只电表!”拆解零件只能卖5元左右,警觉的对方坐地起价,生怕错失良机的李叔叔赶紧付款500元。
李叔叔谈兴正浓的时候,我冷不丁地抛出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您收藏这些电表的意义何在?”他丢开先前的话题,脸上依旧放光,随即打开另一个话匣子。李叔叔说,从机械到智能、从进口到国产,从人工抄表到远程监控、从人工校验到自动化检定,透过一只小电表的发展经过就可以窥见我国电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历程。为了进一步挖掘电表承载的文化价值,李叔叔所在的供电公司想要接手建设电表博物馆,他虽然有些不舍,但是觉得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电表,于是慨然相赠。后来该馆不但面向公众开放,而且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参观。
想不到这样一方规模不大的电表收藏馆竟然是一个承载情怀、浓缩启迪的人生课堂。是的,只要你珍爱生活、留意身边、不拒细琐、潜心追求和执着前行,人生无时不芳菲,世间随处皆情怀。
道别的时候到了,李叔叔忙不迭地取来一块微型电表送给我。晚风吹动着满墙的爬山虎,也吹缓了归途的蝉鸣,我摩挲着口袋里的电表,脑海中跳现着世间、才俊、传承、家国、未来、情怀等一串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