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马沟八十载——从最后一战到金色稻田的传承
白米镇马沟村是苏中地区抗战最后一仗所在地,此战史称马沟阻击战。1945年8月20日,泰县(姜堰)独立团、泰兴县独立团合编为苏中第一旅第十四团,郭志伟任团长,阮朝兴任副团长兼参谋长。马沟阻击战就是两团合编后进行的第一次作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地区的最后一战。如今当地群众发扬马沟阻击战精神,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发展新画卷。
马沟阻击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7月20日,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寻到参加阻击战唯一健在的战士封长明。今年100岁的他目明耳背,与他对话,要用“吼”的声音来交谈。家住泰兴市祥生熙园的封长明老人在这个小区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与他住在一个小区的居民都称他“不简单”“活着的英雄”。当记者说明来意后,封长明老人拿出一枚枚金质奖章,向记者讲述奖章的故事。抗战胜利70年奖章、淮海战役奖章、解放战争奖章……10多枚奖章成就了这位老人火红的青春记忆。
谈到马沟阻击战,老人讲述了最难忘的惨烈故事。1945年8月9日,根据远东局势的急剧变化,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却大量收编日伪军,抵抗解放区人民武装,残害抗日人员及其家属。当时,400多驻姜堰日伪军拒绝投降,弃据点东窜。关键时刻,中共苏中区委和苏中军区根据上级指示,迅速开展政治动员和组织准备。
“我当时是通信员,患疟疾,营长死活不让我参加战斗,我说,为啥当兵,就是打小日本鬼子的,营长拗不过我,默许我参加战斗。”封长明老人激动地说,22日,合编后的苏中第一旅第十四团挺进姜堰至白米一线,封锁泰州日伪军东撤之路。23日上午,日军一个中队与伪军孔瑞五部一个连,自姜堰企图沿通扬线分水陆两路逃往南通。阮朝兴率二营埋伏在日伪行动必经之处马沟(今白米镇)。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第十四团依据有利地形和预筑工事迅速发起正面进攻,敌人被迫停止前进。从水路乘汽艇逃窜的日军见势不妙,也慌忙向西回逃。二营分路追击,激战3个多小时后,歼灭敌军大部。战斗中,阮朝兴不幸被敌人机枪击中左胸,因伤势过重,在赴后方医院途中牺牲,年仅27岁。马沟阻击战有力支援了友邻部队顺利攻占海安曲塘,标志着姜堰地区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沟村传承红色精神,依托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水稻生态种植全产业链,绿色大米获国家地理产品认证,还成立了泰州市金马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200多名村民在40多个村企就业,苗木产业也成为该村一特色产业,去年全村收入90多万元,家家户户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该村连续两届举办九九重阳节活动,安排140多位80岁以上老人会餐。该村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健康村等荣誉。
“今年我村又发展新兴产业,利用家前屋后等空地发展秧草种植,初步形成种、产、加、销一条龙,秧草腌制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力争年底集体收入过百万元。”马沟村党总支书记曹小军欣喜地说。
抗战精神已成姜堰这座活力之城、发展之城的精神坐标,200多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旅游产业,小杨村民宿馆、酷野露营基地等成为游客打卡地,仅姜堰绿色大米年销售就超20亿元。如今,我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铁路、高速路相继通车,一二三产加速发展。(本报记者 段中富 鲍连华 通讯员 刘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