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茶亭|驻心工程:姜堰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样本

驻心工程:姜堰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样本
酷暑姜堰,热浪蒸腾,却远不及一场述职讲坛的氛围炽热。7月初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工作观摩述职会上,蒋垛村王飞、兴驰村许建荣等5名指导员用数据说话、以成效佐证,晒出产业增收、环境改善、治理提效等领域的“成绩单”;白米、顾高的村书记们则以质朴方言,细数指导员驻村后健身广场上的笑声、物业服务的便捷。这场观摩、述职、寄语环环相扣的“年中大考”,鲜活呈现姜堰指导员制度正以系统性之力撬动乡土巨变。
姜堰的创新,在于将“人”这一关键变量嵌入乡村治理链条,构建一套严丝合缝的制度闭环。指导员们手握强组织、抓经济、优治理、惠民生的“四张考卷”,更以民心、攻坚、特色的“三项清单”明确靶向——冯庄村簖蟹市场重建是啃下的“硬骨头”,三水街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则属于“一招鲜”。这背后,“周调度、月例会、年述职”的动态管理如无形之鞭,推动责任层层压实;而“导师帮带”“兴农大讲堂”的能力赋能,则让指导员摆脱孤军奋战,在蒋垛、白米镇的观摩中汲取养分。当姜堰农商银行助力道路改造、区级政策精准滴灌,“区—镇—村—派出单位”四级联动俨然一台高效引擎,驱动资源向田野深处奔涌。
2024年5月,我区选派226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到全区所有村(涉农社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到村后,指导员们迅速转变角色,主动融入基层,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干部下到基层、资源投向基层、政策倾斜基层。这套机制正释放多元质变之力。产业上,指导员化身“点金石”;民生中,他们是“贴心人”;治理维度,他们如同一簇火种,照亮乡村自我生长的内生之路。
年中述职不仅检验成果,更打开制度优化的空间。从“任期规划—过程跟踪—结果评价”的闭环管理到“作风激励+多元参与”的可持续之道,已见成效;述职会上村书记的“点赞”与工作组的寄语,提醒着未来方向:如何让联农带农覆盖面更广?如何使项目精准度更高?答案或在指导员下一步紧扣的“两访三看三听”工作法中——唯有更深扎根于民,才能将顶层设计与乡土智慧完美焊接。
从全链条管理体系到多维赋能乡村振兴,到制度创新与持续动能,再到指导员们述职中的点滴心得,姜堰的指导员们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效诠释担当。他们既是政策的解码者,更是乡土的唤醒者。这套制度之所以充满活力,在于其深谙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靠外部输血,而是激发内在造血的本能。
乡村振兴的宏图,终要落脚于田埂间的温度与盼头。姜堰以制度化路径让指导员“驻村助村”更“驻”进人心,其经验恰证明:当有效的制度设计遇见实干的人才队伍,阡陌之间自会迸发向上生长的磅礴力量。只有让干部沉下去、乡村活起来,才能在田野上书写生生不息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