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歌声嘹亮的军营
近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莫斯科红场高唱《歌唱祖国》的视频,我油然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军旅岁月。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一百二十多名怀揣梦想的泰县籍男儿拿到了入伍通知书。紧接着舟车辗转了两天来到军营,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就感到了诸多不适,最直接的就是战友之间的语言沟通,因为我们就像《战友之歌》描述的那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
指导员跟大家上的第一课是唱歌。他说,唱歌是部队的光荣传统,军歌既是军事文化的象征,也是国家意志的艺术化表达。指导员还带领我们唱了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来很神奇,虽然是南腔北调汇聚,但是唱起歌来没有一点违和感。
我自幼喜欢音乐,可以说有与生俱来的文艺细胞,识简谱,也懂一点乐理知识,样板戏和流行歌曲听几遍就会哼唱。
后来总政治部要求全军学唱《跟共产党走》等10首革命歌曲。连副指导员王枫年四处找人教唱,当他问我会不会唱歌时,我毫不犹豫地作了肯定回答。“那太好了,我们连就由你负责教唱!”他把一叠纸往我手上一塞,既是命令又像拜托。
我浏览了一遍,基本上都是四二或四四节拍的进行曲,音域不宽,节奏感强,教唱难度不大。
我提前唱熟这些歌曲,还准备了音乐知识资料。教唱时用粉笔将歌词和歌谱抄写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先唱熟曲谱,再唱歌词。有的战友对曲谱不感兴趣,几遍一唱就不耐烦了,我就把唱好歌曲的关键讲给大家听。军歌的旋律未必优雅,但塑造了军队的形象,刻画了军人的使命,字正腔圆才能唱出灵魂,唱出军威。在我严谨规范的教唱下,全连花了六个半天就学会了10首歌曲,后来全营组织会歌,营首长一致认为我们连唱得最标准、最有气势。
军营每天都会响起军歌声。号声一响全连集合,吃饭前在饭堂外面唱,上课前在教室里头唱,行军时边走边唱。不同场合选唱不同的歌曲,不但应时应景,而且能烘托氛围。战术课目训练唱《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词可以凝聚力量,抖擞精神;徒步行军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的歌轻松愉快,也抗疲劳;打靶结束唱《打靶归来》,节奏明快,充满喜悦。
除了行军,只要唱歌就会有人在队伍前面打拍子,这个指挥算不上专业,但是不可或缺,拉歌时更重要。
拉歌是官兵精诚团结的体现,也是战士们释放天性的最好形式。每当部队集会时,连队之间就用拉歌的方式叫板。我们营每月放两场露天电影,放映前的20分钟专门留给连队拉歌。
余晖收尽,战士们手提马扎,迈着矫健的步伐,在“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中相继进场落坐。随后拉歌开始,挑战连队的指挥抢先找好对象,用一套自问自答的说词向目标(应战)连队发起挑战。
挑战连队指挥:XX连来一首歌要不要?
挑战连队官兵:要!
挑战连队指挥:XX连!
挑战连队官兵:来一个!
如果目标连队稍有迟疑,挑战连队指挥就会用“一二三”鼓动,全体官兵也会以“快快快”紧跟着催促。
目标(应战)连队不会示弱,对方的指挥赶紧煽情和暖场,待到官兵热情高涨时就起头领唱,同时用极度夸张的指挥动作振奋士气。这时官兵积蓄已久的丹田气息猛然冲出喉咙,有如雄狮狂吼。虽然战士们有时会跑调,然而大家全然不顾,一大群活力四射的小伙子的呐喊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军营上空都弥漫着阳刚之气。一曲唱罢,全场就会爆发热烈的掌声,随后其他连队也你呼我应。
青春的记忆最深刻,军营的歌声忒美好。“当兵也有苦,当兵也有乐,当过兵的人都会这样对你说……绿色军营处处都是歌。”这首唱出军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歌声声》,总是让我想起在军营度过的青春时光,也让我倍感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