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姜堰:“砖瓦课堂”让创新理论“落地生花”
揉捏陶泥的沙沙声里,溱湖砖瓦烧制技艺传承人指尖翻飞,一件古朴的砖坯雏形渐显;围拢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专注聆听,理论宣讲员将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巧妙地融入这方水土世代相传的“砖瓦文章”。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活动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洲南村的溱潼砖瓦博物馆内“动”了起来——溱潼镇创新形式,将理论课堂搬进非遗工坊,以“行走的宣讲”+“沉浸式体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千年窑火的映照下焕发新的生机。

溱潼镇洲南村素有“砖瓦之乡”美誉,溱潼砖瓦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是珍贵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溱潼镇宣传条线联合镇团委大胆探索,精心策划了此次“行走的理论宣讲”活动。宣讲队伍不再固守讲台,而是引导参与者漫步于砖瓦博物馆内,在陈列着历代砖瓦珍品和传统制砖工具的展陈空间里,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的制坯、烧窑场景旁,宣讲员结合实物与技艺,深入浅出地阐释关于文化传承保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将理论精髓与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产业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就像这溱潼砖瓦,根基扎在泥土里,历经窑火淬炼才能坚固耐用。”在实践体验环节,参与者们亲手揉泥、制坯。搓揉的是陶泥,感受的是“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拍打的是砖坯,领悟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大家将泥坯送入传统砖窑模型时,一场关于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生动讨论也随之热烈展开。

将课堂设在博物馆、田间地头等一线场景,利用非遗体验、劳动实践等沉浸形式,正是为了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泥土味、文化韵和实干劲,在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真正“落地生花”。活动结束时,参与者们纷纷展示着亲手制作的、带有理论关键词的砖坯素坯,它们将在非遗窑火中完成最后的蜕变,成为此次创新宣讲最独特的见证与纪念。
下一步,溱潼镇将继续深化“行走的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场景中焕发持久生命力,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思想动能。(马靓颖)